[摘 要]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左右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泛文化思潮。它對現代性進行了反思和批判,并隨著全球化以及東西方交流的廣泛深入而進入大學生的視野,對我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正確分析后現代主義思潮,有利于大學生充分發揮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作用。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大學生; 影響; 措施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2 — 0151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6
[作者簡介]徐文婷(1988—),女,江蘇鹽城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1級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研究。
一、后現代主義的含義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個時髦用語,在我國已流行多年,但很多人并不能準確理解其內涵,甚至有一些誤解。我們要想正確理解后現代主義,要首先了解現代主義的含義。
1.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是指以文化形態表現出來的近現代資產階級的社會實踐。現代主義的核心是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現代主義主張尊重人的價值,發揮人的作用,反對中世紀以來對神的崇拜;提倡理性,相信理性可以衡量一切,解決一切問題。西方資產階級借助于人道和理性,推翻了宗教神學和封建階級的統治,登上了歷史舞臺,實現了西方社會的工業文明和現代化。但正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現代主義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理性變成了純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而人必須服從于理性,成為了理性的奴隸,進而成為了“異化”的人。正是因為現代主義變得“面目全非”了,才出現了后現代主義。
2.后現代主義
一般而言,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后”有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理解認為“后”直指時間上“在……之后”,即意味著后現代主義出現在現代主義之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是前后相繼的關系。第二種理解認為“后現代”意味著“非現代”,即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決裂。第三種理解則認為“后現代”,即“高度現代化”,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理論和文化實踐、現代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繼續與強化。
綜上可以看出,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源于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的思潮,它和現代主義是一種繼承又反叛的關系。進一步講,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文明進程中產生的負面效應的批判與反思,它以懷疑和否定為基本思維特征。
二、 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有利于大學生思想的解放,提高創新能力
后現代主義思潮反對絕對性的霸權,反對同一性,提倡差異性、多樣性,批判僵化的思維模式,認為不存在絕對的真理。這一懷疑、批判的思維方式無疑有利于大學生擺脫傳統一元思想的束縛,對一些自詡為真理的“真理”產生質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通過科學的分析論證,有可能推翻一直以來被絕對化的真理,或是提出一種新的理解方式,這都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在一定程度對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起到推動作用。
2.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提升社會交往能力
后現代主義思潮反對中心,主張一切事物、要素都處在“平面”上,提倡多元化、差異性的存在。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后現代思維方式所提倡的“異質性”、“寬容性”、“開放性”為人與人的不平等關系的打破以及人與人平等關系的重建提供了依據,人們開始認同“異”,開始打開自己的胸襟去接納與己不同的人與事,開始放下原有盲目的自尊去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這種主張使得大學生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等級,而應是人人平等的關系。師生之間的平等,有助于大學生平等與老師交流思想、觀點。學生之間的平等,可以使大學生之在生活、學習上互相幫助,真誠相待,從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這對于大學生人格的完善、素質的提高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生態意識
后現代反對把“人”擱置于“宇宙”中心位置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認為“人類就其本質來說優于其他物種這一觀點是毫無根據的,這不過是人類為自己謀利益的一種荒謬的偏見”這種理念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使人凌駕于自然之上,不僅造成了對自然的破壞,反過來也危機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家園。后現代主義主張人與自然平等,應該和諧相處,主張限制發展的“穩態經濟”模式,提倡可持續發展,重新審視人類所生活的自然界。這一主張可以使大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多得考慮整體、長久利益,增強環保、生態意識,使人類社會與自然長久的和諧相處下去。
(二)消極影響
1.導致部分大學生道德滑坡,缺少社會責任感
后現代主義反對一元性、整體性、確定性,主張不確定性、模糊性、邊緣性、平面性,這種主張一方面增強了大學生反權威的意識;另一方面又使當代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道德精神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將會導致道德的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甚至是虛無主義,表現為大學生道德的滑坡,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一些大學生放棄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盡管有的學生以為人民服務自詡,但實質卻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實現自己極端自私自利的人生價值,表現出濃厚的功利主義意識,這種思想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顯然是不利的。
2.造成部分大學生追求非理性的標新立異,反叛心理增強
后現代主義拒斥確定性,沉迷于追求反復無常的變化,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言:“思想的河床會變”,這一特點與大學生本身就有很強的好奇,熱衷于追求新異的心理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受后現代主義影響的大學生,他們的標新立異是一種非理性的,他們的目的不在于獲得知識,完善人格,而僅僅在于暫時性快樂的體驗。一部分大學生為了追求獨一無二的個性,他們敏銳的追趕時尚,唯恐落后于潮流,過分得追求新事物、新感覺,以至于有些大學生用“非主流”來標榜自己,以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引起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實現自己心理上的滿足和感官體驗上的快樂。
3.引起部分大學生無主體性、信仰缺失
后現代主義主張消解主體性,一切事物、要素都在“平面”內自由嬉戲,受此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再關注自身的存在,甚至是漠視自己的存在,認為自己的存在無所謂,并沒有什么價值。后現代主義思潮中很多理論觀點是非馬克思主義的,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的,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動搖,一些大學生開始懷疑馬克思主義,進而導致自己找不到方向,信仰缺失。這種思潮使得大學生沒有崇高的社會主義理想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使得自己的精神沒能得到“詩意的棲居”。面對這種迷茫,許多大學生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甚至是絕望無助。
4.助長了部分大學生功利主義思想,人際關系物質化
后現代主義主張實用主義的真理觀和知識的商品化,這種反映世俗化、商品化原則的的思想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助長了大學生功利主義思想和及時享樂行為的發展。功利主義在大學生的表現是:講究實惠、追求金錢和世俗化潮流。具體體現為:在人際關系上,大學生往往會和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的人交往,對“上”巴結,對“下”歧視;在選擇職業上,大學生更多的考慮是這份工作給自己帶來的收入,而不是自己興趣、對社會的貢獻。大學生這種功利主義思想和行為,導致人與人之間不存在感情,而是一張冷漠的“利益網”。
三、 正確看待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一)把握方向性,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系統學習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使大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時能夠辨別、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能夠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認識世界,辯證的看待后現代主義思潮。
1.堅定共產主義理想
面對后現代主義造成的理想虛無,我們應使當代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且要勇于承擔責任。要想讓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在教育內容上,必須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同時要結合當今國際、國內的大形勢,讓大學生能夠把理論加以運用。在教育形式上,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堅定大學生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
2.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面對后現代主義引起的道德相對主義,我們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道德的教育和引導。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大學生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職責;要運用正確的物質利益原則,反對只講金錢、不講道德的錯誤傾向;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關系,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反對損公肥私;要與人誠實守信、團結互助,反對見利忘義、損人利己;要以熱愛祖國、為人民服務為最大光榮。通過加強道德教育,逐步在大學生中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
(二)把握實踐性,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文化取向有重要的影響,我們應注重并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我們要優化校園環境,繁榮校園文化:學校要有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制度,這些是形成良好校園文化的基礎;通過網絡、廣播、校報、板報等渠道宣傳積極的思想信息,嚴禁低下的文化進入校園;組織一些專家講座,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
2.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之所以對后現代主義思潮認識的不夠透徹,還源于他們缺乏社會實踐,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大學生不僅要多參加校園里的各種活動,更應該投身于校園外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到企業、學校等機構進行參觀、實習;對社會關注的焦點開展調查研究;深入農村,向農民宣傳自己所學的知識。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縮小理論與實踐的差距,使其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再盲目追隨后現代主義,從而追求健康有益的文化。
(三)把握繼承性、開放性,形成我國特色大學生文化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生教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要想抵制各類思潮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就必須創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學生文化。
1.深入挖掘我國傳統優秀文化
在幾千年的文化中,我們積累了眾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道德理想高于物質利益的價值觀、艱苦奮斗的生活作風、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以及擔負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這些文化傳統支配并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倫理追求,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引導大學生摒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追求,積極倡導艱苦奮斗的生活理念和樂于奉獻的精神風貌,樹立國家和集體的意識。
2.吸收后現代主義中合理成分
后現代主義能夠成為目前最具影響力的一股社會思潮,必然有其合理之處,它從人文主義價值立場出發,吸取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對科學與理性的批判,表達了對現代化過程中人性、價值和意義世界失落的憂思。我們不能為了避免其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而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當然也不能照抄照搬。我們要認真分析、反思、鑒別后現代主義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揚長避短,對后現代主義進行一個文化的整合。用主流文化對后現代主義合理因素進行吸收同化,將其納入社會主義主流文化上來。
因此,我們要對傳統文化以及當代社會思潮進行整理、研究、分析、剔抉、整合、融會貫通而創造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文化。
〔參 考 文 獻〕
〔1〕王琦.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探析〔D〕.大連海事大學, 2008.
〔2〕高蕾,陸巖.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影響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6).
〔3〕張傳齡.后現代思潮對大學生的沖擊〔J〕.當代青年研究2007,(0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