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
【摘要】教學評價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新課程下的多元評價從建立全面發展的評價觀、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建立互動的、多元的評價主體及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做法。
【關鍵詞】多元化 評價 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79-01
教學評價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下實施多元評價,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展,淡化原有的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突出評價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激勵功能和促進功能,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下面是我從四個方面對多元評價的一些觀點和做法:
一、建立全面發展的評價觀
評價不只是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評價不再是為了選擇和甄別,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如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成長與進步的狀況,并通過分析指導,提出改進計劃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評價是幫助我們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換言之,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因此,評價不只是進行甄別、選拔,評價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被評價者的全面發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
以往的評價過分關注學業成就。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深化,人們越來越關注個體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基礎知識、智力水平都存在差異,乃至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評價和要求也不應一刀切,要關注學生個體間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內發展的不均衡性。首先,要建立多元的評價內容,對評價的標準要分層次;然后,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依據評價的內容,對學生從不同的維度進行評價,并基于多維評價做出一個綜合的、合理的評價。
三、建立互動的、多元的評價主體
在以往被動的接受評價中,教師與學生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評價者對于評價結果大多處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對于評價本身更是拒絕大于歡迎,或者處于“例行公事”的被動狀態。
1.新課程教學評價認為,教師是評價的主體,應該承擔起評價專家的責任。教師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個體間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內發展的不均衡性,關注學生知識建構的方式,以及他們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在評價時要分層次,重視評價對學生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教師要真正地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發現和發展學生身上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應該成為評價活動的主體,應該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參與者的身份參加到評估活動中來。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與結果分析,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提高它們的自主意識、反思能力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其發展。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回答一些問題,讓學生反思在學習活動中的種種表現,建立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完整印象。
3.除了教師評價、學生個人評價外,小組中同伴間的互評、家長在教師引導下的評價及社會的評價對學生也非常重要,這種綜合評價對學生來說是最準確的。這種互動性的、多元主體的評價,既提高了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了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同時在相互溝通、協商中,又增進了雙方或多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積極、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評價關系,這將有助于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有效地對被評價者的發展過程進行監控和指導,幫助被評價者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促使其不斷改進,獲得發展。
四、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是指教師根據評價對象、評價類型和實際需要,為了實現評價的目標而采用的評價的方式、途徑和手段。它要解決的是一個怎樣去具體實施評價的應用問題。在新課程教學評價中,初中教學評價的方法很多,主要方法有觀察、記錄、調查、訪問、討論、作業、評級、檔案、自我評價等,各種方法都有它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使用策略,評價結果要及時的反饋給學生,以便及時改進學生的學習。具體方法如下:
1.使用《××學科學習情況一覽表》。現在,多數地方生活條件較好,學生吃穿無憂,體會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對學習不感興趣,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嘗試使用《××學科學習情況一覽表》
初一( )班××學科( )組學習情況一覽表
每節課后由認真負責的科代表填寫表格或由全班學生輪流完成。學期結束,把每個同學的情況裁剪下來放進檔案袋中,作為學生綜合性評價的依據之一。學生學習情況一覽表的使用目的在于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督促作用,并不是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依據,而是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實踐證明,這種督促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2.組織學生自評或伙伴互評。學生自我評價可采用一系列檢查表,對自己的進步、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記錄。
與個人評價緊密關聯的是小組中的同伴評價。學生是很喜歡在小組活動中進行個人與同伴評價的。通過同伴評價與自我評價,學生可以發現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尤其是發現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以此來肯定自己的價值與進步。
3.激勵性評語。采用激勵性評語,能較為客觀、全面地描述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同時指出學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潛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力求對學生的評價能夠更加全面。
4.課堂觀察。觀察記錄評價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表現并加以記錄,對學生學習的成效做出較為全面的評價。通過課堂觀察,能提高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程度,最大可能地發現他們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避免教師評價時的主觀主義、減少片面的印象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全面,更客觀、更公正。
5.成長檔案袋。成長檔案袋是指教師和學生有意識地將各種有關學生材料收集起來,并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解釋,以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努力、進步的狀況和成就。這種性質的評價方式記錄了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內容,它不是一個分數,而是具體直觀地描述了學生發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較全面地反映了學生發展的狀況;同時,它真實、深入地再現了學生發展的過程,真正體現了關注過程的評價新理念,在過程中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進步,找到差距及努力方向。
總之,評價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只要大家用心去體會,大膽去嘗試,任何一節課,一次活動,都可成為實踐新課程評價的良好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