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夢”不高深,也不遙遠。我們不必奢求通過科學教學讓學生成為一個個科學家,也不渴求每個學生一輩子從事專門的科學研究。我們只是期望能用我們的教學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讓科學煥發出應有的本色和美感,激發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習慣、科學思維,并形成一定的科學思想,提升孩子們未來的生命質量,這就是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也是我想傳給孩子們的“科學夢”。
一、品科學,揭開神秘面紗
科學的魅力是因為神秘,神秘導致孩子面對科學時往往不知所措,當孩子品味到科學的味道,學會去發現問題、尋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時,科學的神秘面紗就會悄然揭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們科學學習的動力。蘇教版三上《做一名小科學家》的實驗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師:想不想讓“紙鸚鵡”乖乖地站在手指上?(演示:用爪子站立)
生:想!
師:試試看。
(學生不斷嘗試,結果沒有成功,有學生認為成功的做法,被否定了,因為是“紙鸚鵡”的嘴巴站在手指上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爪子站立。)
師:一直這么簡單地、反復地把“紙鸚鵡”放手指上,能成功嗎?
(沉默)
師:嘴巴站立的“紙鸚鵡”是不是給我們一點提示呢?
(有學生蠢蠢欲動,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
師:我們該怎么辦?
學生思維再一次激發,想出了好多辦法。發給學生回形針,再試。居然發現學生能想到把回形針夾在紙鸚鵡上,只不過,因為回形針夾的位置不同所以呈現的結果也就不同,有的雖然還會掉下來,但是有的學生已經能讓“紙鸚鵡”顫顫巍巍站在手指上。
從手把手教孩子剪“紙鸚鵡”到領著孩子做“讓‘紙鸚鵡站立在手指上”的實驗,孩子體會到了艱辛和困難的同時,也在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的體驗活動中,經歷了困惑、產生了想法,想到了去合理解釋,嘗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于是,在教師的引領下懂得了怎么去面對困難,怎么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嘗試去解決問題。當孩子們利用自己的智慧真正解決了困惑時,相信從不斷失敗到突然成功的這一瞬間,滿懷的都是喜悅感。
從盲目的嘗試產生挫敗感到在“發現問題→產生困惑→尋找證據→得到驗證”實驗中油然而生的成就感,這一階段的呈現不僅僅使得孩子興趣陡然而生,最大的收獲在于教師是在潛移默化中教給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循序漸進中引領著孩子領悟科學的探究過程。
二、用科學,啟航夢幻之旅
“面對失敗絕對不能氣餒,再努力一下,成功就在眼前?!边@是我對孩子的鼓勵,以期孩子們學習科學時在“再努力一下”的鼓勵中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促使他們愛科學的基石。把成功與人分享,既是鞏固科學知識和發展技能的需要,也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目的?!翱肌奔议L,是我設計的共享成功自認為滿意的范例。
“站立的鉛筆”這一增加難度的教學環節,對于剛學習科學的三年級學生來講有點難。不過,這一環節的教學是在通過上面實驗的教學而讓學生明白了“上輕下重”的物體才會不倒的科學道理基礎之上而確立的。
我拿出一支鉛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師:老師手里有支鉛筆,想用筆尖讓鉛筆站在我的手指上,注意不是另一端。還不能讓這支筆的其它部位和身體任何地方接觸。誰能幫李老師想想辦法?
面對教師拋出的問題,孩子們積極地參與探討。他們提出的一個個方案,在師生共同討論、質疑和嘗試中不斷被推翻。學生的思路在困境中逐漸明朗,思維的碰撞,產生了智慧的火花。當我拿出一段鉛絲、一塊橡皮,孩子們豁然開朗。自然想到了要借助其他物體使這支鉛筆實現“上輕下重”的目的,真正想出了讓鉛筆實現站立的方法:借助重物,實現上輕下重。這一環節的設計,借助“不倒翁”的導入鞏固了學生對“上輕下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讓學生更深地理解了科學探究并不是簡單地進行重復實驗,而需要在實驗中不斷地動腦筋、想辦法,不斷更新和改變思路,在探究中去驗證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否正確。
師:你們想不想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回家考一考你們的家長呢?
生:想!
師:今天回家,我們就考我們的家長,看看你們的家人能不能解決“讓筆用筆尖站在手指上的問題”。
師:我們怎么去考家長呢?老師很想聽聽你們的想法?
學生的交流,只是復述了剛才實驗的過程。會交流,也是科學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抓住時機進行能力的培養急不得。能力的提高和科學素養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磨礪的。
怎么考,既能考出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實驗技能的掌握,又能贏得家長的支持?我有這么一個簡單的思考:當孩子能把學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讓家長直接感受到他們學習的成果,這樣更能激發孩子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同時也能贏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于是,我和學生一起通過回顧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尋找證據→得出結論”,再聯系本節課實驗的教學,循著厘清科學探究過程的思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既復習和鞏固了知識,還學會了“考”家長的辦法。很多孩子在回顧本單元的學習中都表示:難倒了家長,教會了家長。而且欣喜的是,以后孩子每每學會一個實驗,常常會想到回家和家長一起共享成功和快樂。
用科學學習引發的智慧,激發孩子學習科學的熱情,讓孩子不僅會學,還能學會運用,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學會用科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必將引領孩子順利起航夢幻之旅。
三、悟科學,點燃“科學夢”
三年級作為科學學習的起始年級,教會孩子們怎么去參與科學學習很重要。從興趣的激發到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科學思維的養成,當孩子會主動提出問題,會思考問題,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才能較好地在增長智慧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孩子自覺地把學到的能力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就是點燃了孩子的“科學夢”。例如蘇教版三(上)《觀察水》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有結構的實驗材料。本課教學設計了一組鑒別四種液體的實驗:茶水、白醋、糖水、水。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1.談話: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四種不同的物體,分別是水、糖水、醋和茶水,可是貼上標簽前,李老師記不清哪一杯是水了?你們有辦法幫李老師把這杯水找出來嗎?想想看,你們準備怎么辦?
2.小組討論:使用什么方法找到水?
3.匯報交流:(提示:用眼睛看,看到顏色找到茶水;用鼻子聞,聞到氣味找到醋;用嘴巴嘗,嘗到味道找到糖水和水)板書——眼睛看(茶色);嘴巴嘗(酸味、甜味);鼻子聞(酸味)。
4.追問:你們是怎么想到用這些辦法的?(茶水有顏色,醋有酸味,糖水有甜味,點到即止,因為哪杯是水還沒確定)
5.提醒:科學實驗有規范的操作要求,老師還要做一些提醒。實驗時為了保證同學們的安全,大家必須記牢這些要求。首先,是聞的辦法——不能直接把臉湊到液體的上方來聞,應該是把實驗材料湊到跟前,然后用手像扇子一樣輕輕地扇,然后才能聞它的氣味,如果聞不到,可以扇得稍重一點(演示操作方法);第二,如果是嘗,必須保證這杯物體是安全的,否則不能隨便嘗。記住了嗎?今天的實驗材料,明確告訴大家是安全的。
6.提出活動要求:開展找水的活動。還要提一個要求:今天,李老師帶來一張記錄紙,你們會把實驗的發現記下來嗎?
7.學生活動:找水。
8.匯報交流:我們的發現是……(教學提示:幾號杯是什么?我們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怎么發現的?知道了什么?做出了什么判斷?)板書——黃黃的(顏色):茶水;酸酸的(氣味和味道):醋;甜甜的(味道):糖水。
9.談話:找到了水,下面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杯水,我們發現找到的這杯水有哪些特點呢?
10.組織學生匯報,引導并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
觀察,一般的理解就是用眼睛看。通過上面的教學,孩子們進一步明白了觀察需要通過“眼、耳、口、鼻、皮膚”等眾多人體感覺器官的協作形成表象,然后再激發學生思維,獲得對所觀察的物體產生的全面理解,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察。嘗試用觀察的方法,通過合理的引領,在“觀察水”的實驗中,學會尋找證據——即用人體感覺器官,采用“摸、看、聞、嘗、聽”等合理方法收集信息,學會記錄、學會分析,學會怎么進行正確的鑒別,這是本節課教學的目的和思維培養的真實意圖。
觀察作為一種技能,包括現在和將來孩子學習科學探究所涉及的很多能力:觀察、比較、分析,思考、質疑、討論,表達、交流、記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等諸方面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簡到難,由扶到放,在探究中孩子才能更好地體會和掌握。這些能力的培養滲透著對孩子科學思維的正確引領。本環節的教學,帶著孩子一步一步去體會如何做實驗、做記錄,去嘗試學會表達、思考和反思,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實驗探究。這些能力的培養和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尚待引領,更待放手。學會了探究,具有了科學思維,孩子將終身受益。
(李筆鋒,江陰市璜塘實驗小學,214407)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