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成
【摘要】渴望自由是人的天性,小學生也是有思想的個體,洋溢朝氣、充滿活力是小學生“路隊行進”的重要標志,因為珍惜這份活力,我們應學會理解孩子們行進中的“嘰嘰喳喳”,學會理解孩子們因玩游戲而導致的掉隊,學會寬容行進中的“不整齊”,努力讓充滿活力的小學生“路隊行進”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關鍵詞】小學生 路隊行進 快樂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98-01
從二年級上學期,我接手本班的第一天開始就著手整治路隊,可是時隔半年,到如今,我還在為孩子們排不好路隊而頭痛,鎮定思痛,才發現錯的根源在于我錯誤的教育思想:孩子們在老師反復強化的常規教育下,一定能慢慢地排好路隊。可事實上,我發現自己錯了。
大課間,排路隊到田徑場時,行進路途當中,除了平時很聽話的那部分孩子能夠整整齊齊地站好隊伍,排好路隊前進之外,總有一部分男同學,有的是不聽口令,在隊伍中走著走著就不自覺地出去了,有的是跟同學聊天,以致跟不上隊伍,有個別的甚至開始邊走邊翻出口袋里的玩具玩,落在后面很遠……這些都讓我傷透了腦袋。
首先,作為教師,我們不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只能使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對學生進行“春風化雨般”地感化,盡管我們也知道有時候小小的懲罰會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因為據我所知,在北美的教育思想當中,挨罰是件平常事,畢竟這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并不是終極目的。
其次,我做了種種嘗試,可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比如,大課間之后,把孩子短暫性地留下來,練習走路隊,在老師“甚怒”的目光之壓下,孩子們能在大課間踏著整齊的步伐,走好路隊,可是這一教育手段的效果非常的短暫,下一個大課間,孩子又開始“我行我素”地“以自我為中心”地快樂前進;又如:我在周五的班會課上,以“如何走好路隊”為主題開展我們的常規教育班會課,孩子們饒有興趣地上臺表演怎么樣才算是好的路隊行進姿勢。可是放學的時候,路隊效果又開始如“彈簧”般反彈,跌到最低點。又比如:一次次在夕會上把“排路隊行進”的要求當作唐僧念緊箍咒一樣,波及給我的孩子們等等。一次次嘗試,只是會收獲暫時的“進步”,不久,即被打回原型。
最后,盡管我個人崇尚自由、快樂教育,但是我的自由教育思想施予低年級,又是一個男孩子數量遠遠超過女孩的班級來說,最終只能導致一個后果:班級亂成一鍋粥水。于我自己而言,慢慢地我會認為自己的常規教育能力有所缺乏,長期以往我甚至會對自我是否適合做班主任產生質疑,對于孩子們而言,長期得不到表揚,會慢慢地失去自信。
作為孩子們的班主任,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包括我的教育思想、我的實踐。慢慢地我才發現:
首先,我想建立一種規矩的秩序,卻沒有想到破壞了一種自由的生命狀態。就像自由的天空是鳥兒愿意展翅高飛的強大動力,人也不例外,渴望自由是人的天性,孩子們也是有思想的個體,他們也不希望總是被老師束縛,心靈得不到自由地綻放。課堂上,孩子們要坐得端端正正,不能說小話,課間老師們考慮到安全因素,“無意識”地禁止了許多孩子們喜歡,老師卻鑒定為“危險”的游戲,從課堂到課間,孩子們心靈都受到了嚴重的束縛,所以趁著大課間、放學排路隊的時間,跟小朋友聊下開心的事情,拿出自己心愛的玩具開始玩等等,讓心靈得到暫時的棲息。作為教師應該明白,孩子們是受教育的主體,而不是老師的教育對象,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互相影響的個體。
其次,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之所以總是走不齊路隊,甚至冒著會被老師批評的風險依然“我行我素”地走著“稀散”的路隊,原因就在于孩子們并沒有把這個當回事,這個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把老師的這個常規教育當作一種任務來看待,而不是他們樂于去玩的“游戲”。
最后,孩子們缺乏一種目標感。因為在他們看來,路隊只是他們放學時走出校園的方式而己,而不是一種光榮的表演,在孩子們的眼里,路隊走得好有時并不會得到表揚,走不好卻一定會受到批評,其它的就什么都沒有了,他們缺少觀眾,很少會有人為他們走得整齊的路隊而喝彩,在這一點上孩子們很少得到鼓勵與贊美。如果告訴孩子們,你們的路隊行進就如解放軍戰士行進一樣威武,其他老師和家長都在觀看你們的表演,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走得比現在好。因為他們有觀眾,前方有掌聲和鮮花,我相信這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而言,勝過一千次的說教,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開始嘗試改變我的思想,開始把孩子們看作一個個獨立鮮活的個體。
首先,改變之前的男女同學牽手行進的隊形,讓男同學與男同學,女同學與女同學牽手前行。因為班級現狀是:很多男女同學不愿意互相牽手前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害羞。這樣的嘗試,讓孩子們不再有心理負擔,能夠牽手前行,路隊面貌也因此有所改觀。
其次,抓典型,以典型促全班。針對班級路隊松散,少數同學老是不聽指揮的現實情況,我抓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孩子,在放學以后留下來進行訓練。當然,訓練并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典型教育。我從心理上告訴他們,留下訓練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走好路隊。我用相機拍攝下他們行進的樣子,尤其強調前后對比,讓他們看到,自己進步了,不斷地找到心理安慰。
最后,告訴孩子們,他們是有觀眾的。等在校門口的家長們都在觀看自己的路隊行進,每位家長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踏著整齊的步伐,面帶微笑地走出學校,回到家中。
當排好路隊對于孩子們而言,不再是一種嚴厲的常規教育,不再是一種精神禁錮,我相信孩子能夠走得更加地整齊,會踏著更加快樂的步伐。作為教師,我們偶爾應該換角度思考,站在孩子們的立場去想問題,我相信,我們會理解孩子,會學會珍惜孩子們擁有的朝氣與活力,也會明白怎么樣去做,孩子們才能真正地排好路隊。因為,有時候復雜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去思考問題的腦子。
參考文獻:
[1]安妮鮮花.出國不出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