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峰 袁娟娟
【摘要】教育是一個烙有鮮明個人印記的思考和感悟過程。學校教育尤其是現代學校教育對個人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那么,學生為什么要上學?學校究竟是為誰存在的?對學校教育這兩個本源問題的回答有助于學校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學生 教師 學校教育 教育本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201-01
教育是一個烙有鮮明個人印記的思考和感悟過程。[1]學校教育肩負著國民教育的使命,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教育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要求學校通天變革,更新辦學理念。學校如何在適應教育改革浪潮的同時回歸教育的本質,這首先需要理清學校教育的兩個本源性問題。
一、學生為什么要上學?
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上學的主體——學生來看:學習是人的天性,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出生時心靈像白紙或白板一樣,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紙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跡,最終都源于經驗。”盡管這種觀點忽視了遺傳作用的影響,是一種絕對的環境決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環境與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古人所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讀書之用,可謂立身立命之本!”一個人要想立足于社會必須掌握生存之道,包括生產生活的基本知識、技能、思維方式,做人的素養。懂得欣賞真善美,明辨假丑惡,教育是一個人立身之所須。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不論是從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還是追求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都離不開教育的作用,可以說教育也是一個人立命之所須。
從其客體——學校來看,上學即接受教育。廣義的教育,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通過學校教育工作隊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響,促使他們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2]顯而易見,我們這里所談的教育當然指狹義的教育—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學校教育的作用。
第一,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一個時代或者一個時期學校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適合當時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這個目的來組織和開展的。學校教育能根據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選擇適當的內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時間,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對人進行系統的教育和訓練,使人獲得比較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另外,學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給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發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養,使年輕一代健康地成長。各個時期的教育改革都是為了調整哪些已經落后了的,不適應時代發展所需的教育教學的內容、方法、結構、模式等使之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吻合,培養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人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學校教育必須有較強的系統性,在總體上要避免教育影響的自發性、隨意性和片面性。學校教育的系統性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的系統性、人員配備的系統性、環境的系統性、制度的系統性等等。
一般說來,學校教育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更有條件實施全面的教育,它體現在:學校教育有全面的教育目的;學校教育又具有系統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既考慮了社會政治經濟對人才規格的需要,又考慮了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接受能力;學校教育有比較多樣化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式、方法;學校教育有一支結構比較完整與合理,經過專門化訓練的教師隊伍。這樣就保證了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與高效率。
第三,學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計劃性。學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組織起來的,它有比較完整的組織機構,又有經過教育和訓練的專職教育工作者,把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組織在專門的教育過程中進行教育和訓練。因而,它對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就比其他任何社會生活條件都大得多、有效得多。同時作為一個有組織的社會機構,學校教育具有很強的計劃性。學校教育是在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的制約下進行的。它保證了教學的良好秩序,把人的發展所需要的一切時間和空間全部納人到可控的程序之內,保證了教學得以順利、有節奏地進行。這種計劃性體現了對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尊重,保證了教育工作和教育影響的效率和效果。
二、學校究竟為誰存在?
首先,學校為學生存在,由于學校教育的特點:目的性、方向性、系統性、全面性、組織性、計劃性等,使得學校成為最安全、最有效的學習場所。只有在學校學生才能接受最有效的教育。
其次,學校為教師存在,學校是教師實現人生理想的舞臺。教師的價值在于傳遞知識,啟迪智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學生精神和行為上的榜樣。教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如何做人。
最后,學校為社會存在,作為一個獨立的組織,它不僅作為社會組織的一部分存在,更擔負著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源的作用,學校教育只有不斷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社會持續正向的發展才有保障,社會的發展在于人才,人才的培養在用教育,試想,如果一個國家或社會沒有學校,那么它何以攫取發展的動力?愚昧無知必將導致落后,落后就要被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相信沒有人愿意坐以待斃。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社會同樣需要建設自己的發電廠。這個發電廠就是學校教育。
參考文獻:
[1]馬貞.教育本源的追求[J].教育科學論壇,2012,(10).
[2]全國十二所重點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3.
作者簡介:
朱雪峰(1962-),女,甘肅平涼人,漢族,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教育管理。
袁娟娟(1988-),女,甘肅慶陽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1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