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
一、國學是什么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通稱,諸子百家、儒釋道、地域文化等都是國學的重要內容。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但并不是國學的全部,我們不能把這兩者等同起來。傳統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是流動與變化著的,儒家文化傳統也是流動與變化著并與其他文化傳統相交織的。但兩千五百多年來,儒學滲透到全社會上下,適應、調節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并指引人們的生活,落實在政治制度、社會風習、教育過程以及私人修養與性情陶冶之中,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極具草根性。儒學實際是我國走上現代化的基礎與鋪墊,它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儒釋道是互補的,經學、儒學是國學中最重要的內容。我們不必把國學講成儒學,以儒學取代國學,但也不必排斥、貶低儒學,一定要認識到傳統社會在一定意義上是儒家型的社會。
我認為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理解國學:第一是常識層面,即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內容。第二是學術與技藝層面,即傳統文化各門類各方面,尤其是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統之傳承。要通過微觀精細的研究,搶救、整理與繼承絕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第三是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層面。按梁啟超的說法,《論語》《孟子》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今天我們提倡國學,有助于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脹所導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縮或失落,塑造國民的理想人格。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國魂與族魂的層面。提倡國學與吸納西學并不矛盾。對于祖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國方略,我們體認得越深,發掘得越深,我們擁有的價值資源越豐厚,就越能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越能學得西方文化之真,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華在現時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構建新的中華文明。世界上任何成功的現代化,都不是失去民族性的現代化。換句話說,世界上還沒有脫離本土文化傳統的成功現代化的范例。
學習國學更重要的是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了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融會的過程,以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中國人。孔子提倡詩書禮樂之教。他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讓弟子優游、涵養、陶冶于詩書禮樂教化之中,養成健全的人格。國文、國學中有很多內容及教育方式,屬于博雅教育及君子人格培育的范疇,中國傳統文人很看重個體人格的生存品味與質量,很重視人文的熏陶和修養。
當前,對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了解,已成為國人的普遍需求。實際上,任何民族、國家的成員對自己的文化或宗教傳統都有了解的義務,同時這也是一種權利。反過來我們可以說,任何民族、國家的文化或宗教傳統是自家走向現代化的基礎。“五四”以來,特別是“文革”以來,我國一些知識人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的祖宗文明全部作為負面的糟粕、批判的對象,認為傳統文化都是現代化的障礙,因此,體制內的教育中不僅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少,而且還灌輸了很多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矮化或妖魔化中國文化的看法,使之成為幾代人的“共識”。這很危險,其危險性是使我們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身份的自我認同、社會倫理的基本共識及終極信念與關懷。我們的大中小學教育中,知性教育偏勝,德性教育不足。人性、性情的教育應重于知識教育,兩者應結合起來。政治教育不能代替道德教育、生命教育與性情教育,也代替不了。
國學教育是有神圣性的,雖然可以且應當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但是國民需要通過莊嚴的學習,理解自己的文化精神傳統。中小學教育乃至高等學校的通識教育對一代代國民基本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最為關鍵。我國傳統的教育,自蒙學階段開始,特別重視培育孩子的健康良好的心態、性格、情感與品行,使其擁有一定的文化教養。古人說的“蒙以養正”,或“正蒙”,即開蒙的時候一定要端正。這是說,由有德的家長與教師對兒童發蒙,教他立志做一個正直的人,有理想情操的人。傳統文化寶庫中有膾炙人口、傳之久遠的蒙學讀物及一些家訓、家禮、家書等讀物,剔除其時代局限與糟粕,可以作為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教材。
國學經典中不乏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與故事,教育我們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個對民族、對人類有用的人,可以作為中學乃至大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材。毫無疑問,就取得全社會普遍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與終極關懷而言,就和諧社會的建構與可持續發展而言,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掌握好母語(漢語、方言,各族群語言),具有中國歷史文化的基本常識。
二、中小學的國學教育
近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小學“國學基本教材”,邀請我做總顧問。本套教材的書目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選讀》《幼學瓊林》《詩詞格律》《唐詩選讀》《宋詞選讀》《論語(上、下)》《孟子(上、下)》《大學中庸》《詩經選讀》《左傳選讀》《史記選讀(上、下)》《諸子文選(上、下)》《顏氏家訓》《漢魏六朝文選》《唐宋文選》《禮記選讀》《楚辭選讀》等。每冊有指導性的概述,有經典原文,有對原文的注釋與新譯(賞析),并配上文史鏈接(延伸閱讀)、思考討論等,圖文并茂,準確生動,具有可讀性與系統性。這是現行中小學選修的一套國學讀本。目前中小學國學教育仍處于自發的狀態,體制不順,相當困難,各類教材也良莠不齊。
如前所述,我認為國學教育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念、價值觀念與人格情操。“四書”等表達的是以“仁愛”為中心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亷恥)等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系統,是中國古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們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我建議學習臺灣地區的經驗,在高中階段增設一門必修課《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就是“四書”)。這門課是中國文化課,不同于政治課、思想品德課,也不同于語文課。抗戰勝利后至今,臺灣地區的這門課程對中華文化認同與民眾的文明教養起了重大的作用。大陸旅游者發現,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稟性善良、有人情味、懂禮讓、講友善的人。這與民間小傳統的文化宗教的活力及作用,與代代相傳的家教家風,與不中斷的國學教育,特別與中學必修“四書”有密切關系。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是打通了的。國學具有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我國民間流傳著的諺語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些來自中國經典的精神,透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等蒙學讀物及家訓、族規、鄉約、譜牒、善書,通過大眾口耳相傳的韻語故事、俚曲戲文、常言俗話,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軌范。
南宋以后在我國與東亞的民間社會流傳甚廣、深入人心的朱熹《家訓》說:“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又說:“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朱子說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無也。應當說,這些內容來源于詩書禮樂之教、孔孟之道,又十分貼近民間大眾。其中蘊含著個人與社會的道德,長期以來成為老百姓的生活哲學。
王應麟的《三字經》開宗明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就把孔子、孟子、荀子關于人性的看法以簡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儒家強調性善,又強調人性的養育與訓練。
清代李毓秀《弟子規》的總序說:“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其內容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等幾部分。這些綱目都來自《論語》。《弟子規》中對孩童舉止方面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孩童站立時昂首挺胸,雙腿站直,見到長輩主動行禮問好,開門關門輕手輕腳,不用力甩門等。這些規范都是文明人起碼應有的,是尊重他人而又自尊的體現。又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這都有助于文明社會的建構,是文明人的生活習慣,也是今天社會公德的基礎。
南開中學的前身天津私立中學堂成立于1904年10月,老校長嚴范孫親筆寫下“容止格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這四十字箴言來自蒙學,又是該校對學生的容貌、行止的基本要求。該校設整容鏡,師生進校時都要照鏡正容色。后來張伯苓先生治校,堅持了這些做法。
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期間撰寫的《中學修身教科書》,商務印書館于1912年至1921年間共印行了十六版,他還為赴法華工寫了《華工學校講義》,兩書在民國間影響甚大,今人合為《國民修養二種》一書。蔡先生在民國初年為中學生與赴法勞工寫教科書,重視社會基層的公民教育。蔡先生的用心頗值得我們重視,他從孝敬父母談起,創造性地轉化本土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儒家道德資源來為近代轉型的中國社會的公德建設與公民教育服務。
現今南京夫子廟小學的校訓是:親仁、尚禮、志學、善藝。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對孩童、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培養健康的心性情才,從日常生活習慣,從待人接物開始,學會自重與尊重別人。
我們今天強調成人教育,因為僅有成才教育是不夠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們作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需的一些素養,在人格養成方面幾乎是空白。這不是大學教育才有的問題,而是幼兒園、中小學教育就該關注的。
國學當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養君子人格的內容。中國古典的教育,其實就是博雅教育。傳統的教育并不是道德說教,不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育,而是春風化雨似的,讓學生在點滴中有所收獲并自己體驗,如詩教、禮教、樂教等。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們處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家長、教師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對孩子影響很大。家長、教師要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多在性情教育上下功夫,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與孩子交流,洞察他們的情感,并作正確的引導。
廣大青少年要趁著現在記性好,多讀些經典,最好能背誦一些,其中的意思以后可以慢慢領悟。南宋思想家陳亮說:“童子以記誦為能,少壯以學識為本,老成以德業為重。……故君子之道,不以其已能者為足,而嘗以其未能者為歉,一日課一日之功,月異而歲不同,孜孜矻矻,死而后已。”這即是為己之學,是終身自我教育。
三、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
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系統工程中,對中小學生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尤其重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鞏固國本的需要,對于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學教育需要家庭、社會、學校共同擔當。在中小學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本身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只靠語文教育,但語文教育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語文教育都是影響深遠的。語文教育不僅僅只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承載著引導價值觀的責任。
南懷瑾先生說過,小學語文課,一、二年級主要學《千字文》,三、四年級主要學《幼學瓊林》,五、六年級主要學《古文觀止》,整個小學應穿插學習、背誦《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詩經》等。初中語文主要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重在《論語》《老子》。南先生此說,值得借鑒。
現在湖北省統一使用的鄂版語文教材,小學每冊約8首古詩,16條古今中外名言,沒有古文。初中每冊約10至12首古詩,8篇左右古文(寓言故事或唐宋八大家短篇等)。現行鄂版教材較之過去,有了許多優點,但仍然偏于政治思想教育,作文訓練散亂不成系統,課后習題也尚待改善,較之人教社和東北的語文教材要遜色一點。但以上無論哪一家的語文教材,在如下方面都嫌不足:沒有充分自覺地重視、強調學生對母語及母語的代表——經典文獻的學習,對古漢語的語言及其反映的思維特征的把握,對經典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道德價值觀、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及民族智慧傳承的重要性。當然,這是以高標準來要求的。另外,現行語文課文中現代散文較多,歐化式的漢語較多。我們的孩子從社會與學校學習的主要是西方或泛西方化的語言、思維方式與價值觀。語文教育應當有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自覺與自信嚴重不足。
我認為,應增加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所占的比重,到初三應有四成、到高三應有六成半的文言文與古詩詞。中小學語文教材應選入豐富多樣的中國古典文獻中的內容,如四書五經、先秦諸子、六朝與唐宋文選、宋明理學、歷代家訓家書中蘊藏著人文價值與人性教養的內容。教師要悉心指導中小學生去學習,可以開展經典文本的范文精讀教學,內容包括題解、賞析、聯想、思考與練習。在精選出的千姿百態的古典名篇范文中,在誦讀、賞析的過程中,讓學生學習含蓄幽默的語言風格,情理合一的審美取向,民胞物與的胸懷志向,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價值意識,讓學生逐漸領略祖國文化真善美合一的生命智慧與境界,并通過深層閱讀與作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口頭、筆頭表達能力,能思想、能言說、能寫作。
希望能多有一些的國學經典進入中小學課堂,至少讓“四書”進教材。希望能多有一些國文課程,讓中小學生接受到系統的傳統語言與文化的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理想,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