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為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創作藝術家呂遠所作。呂遠的作品一直很受人們喜愛民間傳唱度很高,如《克拉瑪依之歌》《牡丹之歌》《泉水叮咚響》《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這些歌曲都頗受人們喜愛。文章研究的《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這首歌曲傳唱度并沒有如《泉水叮咚響》這般高,但該作品中所體現的情感、民族特色在呂遠的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中較好地體現出了我國民俗音樂民族特色、強烈的情感表達、通俗的歌詞等特點。民俗音樂其主要是通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通俗大眾音樂。如今,在人們的生活中,民俗音樂的地位已逐漸被流行音樂所取代。因此,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及傳承是目前面臨的難題,《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中將民族音樂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對該作品的情感表現進行研究有助于增加對這首歌的認知程度,了解作者作曲的意義,對民族音樂的發展及傳承有著促進作用。
【關鍵詞】《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情感表現;呂遠;陜北民歌
一、《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的創作背景
呂遠被稱作“人民音樂家”,由其作曲、許敏歧作詞的《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創作于1960年。相比創作于19世紀50年代的《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以及后期創作的《牡丹之歌》《泉水叮咚響》等歌曲,《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雖然也是陜北民歌譜系的保留曲目,卻沒有上述歌曲創作的極高的辨識度。然而,《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的創作背景和藝術表現手法同樣值得關注。
縱觀呂遠的眾多作品,他的創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63年之前這段時間由于呂遠由東北大學調往中央建政歌舞團,這一段時間其作品往往以反映工農生活現狀為主。第二階段是1963~1978年,在這一階段呂遠由中央建政歌舞團調往海軍,這一期間其作品主要是部隊題材,反映部隊軍旅生活。第三階段為改革開放后至今,這一階段呂遠的創作題材明顯豐富起來,以反映和平發展和公益事業的作品為主。《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則是第一階段的代表作品,反映了工農生活狀態。該作品呂遠最初的創作設想是歌頌水利建設。《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這一作品中不僅展現出了濃厚的民族特性以及帶有陜北民歌的特征,并且在詞曲曲調以及表現方式上表現出了濃厚的情感特征。民族歌曲、民歌元素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異常迅猛,無論是對民歌元素的挖掘、整理還是創作都成為為人民服務最好的注腳。在這個時代里,以冼星海的代表作《黃河大合唱》、馬可的《白毛女》以及呂遠的《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都是比較受民眾喜愛傳唱度非常高的作品。最受民眾喜愛的是信天游、花兒以及山西的民間小調,信天游是北方民歌中傳唱度最高的民族歌曲,這類歌曲都是通過在古樸婉轉的吟唱來訴說生活的艱困,卻在淡淡的憂傷背后表達樂觀的情緒。《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時代背景的作品。該作品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
二、《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的情感表現手法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融合了方言以及野嗓子的旋律聲腔,通過方言特性夸張的表現,不但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體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當然作品的創作與其背后的文化土壤也密不可分。首先,通過其歌詞的方言特色與其曲調上的變化展現了黃土高原獨有的那份粗狂和熱烈,作品的每一字、每一句以及每一個曲調都毫不掩飾地表達了陜北獨特的風情。歌詞和曲調都在極力營造一卷卷畫面,這些畫面都是陜北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作品可以分為三部分,這三部分回環往復、韻律優美、極具特色,抒情性表現極佳。在這個抒情性場域中,既表現了黃土高原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同時又表現了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的人民面對如此貧瘠、荒蕪的土地時,依然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歌曲的整體特征上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大量使用疊詞
古代漢語中疊詞并不鮮見,現代漢語中疊詞在民歌的創作中同樣被大量使用。疊詞的使用在于增強歌曲內容上的豐富性和形式上的旋律感。《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疊詞使用廣泛,既有形容詞的疊詞,也有名詞、動詞、量詞的疊用。這樣的音韻特征造就了《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的獨特旋律和節奏表達,塑造的形象生動淳樸、豐富而靈動。在抒發勞動人民心聲的同時,使歌曲流暢優美,山野味道十足。
(二)即興感十足
這首歌初次聽來有民歌即興而為的流暢感。在黃土高原的土地上,即興給聽眾一種人與大自然相融的感覺,猶如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時先民的創作動力其實就是來自于這種在生活勞動的過程中的這種“即興感”,充滿即興感的作品往往易于被廣大聽眾所接受。《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是如何來體現即興感的,主要是選材和主題設定上。作品描繪的是那個時代最常見的修建水利的畫面,表現的是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勞動狀態表達的也是普通勞動者的思想情感,這些樸質無華的東西不需要任何的修飾語就能做到歌詞和旋律都朗朗上口。
(三)大量方言土語,通俗易懂意味深長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的歌詞保留了很多方言土語的初次接觸,會感覺很土,盡管土卻能輕巧準確地表現陜北農村生活用語的生動性、形象性。這些方言土語在表達上極其通俗,又意蘊深沉。既表現出了陜北農村民俗的鮮明意象,同時又蘊含了幾千年陜北文化的厚重積淀。這些方言土語是勞動者發自內心的聲音,歌頌的是陜北農村的生活,也就很自然地表達了陜北農民心中的情感。方言展現出對于生活的追求,也就失去了當地文化精神中的影像和文化留存的根基。
三、《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具體的情感表達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創作聚焦黃土高原上勞動人民投身水利建設的勞動熱情,并展現了淳樸的民俗風景,這正是呂遠創作時所主張的“展現和反映生活當中的某一個感情的焦點”。之所以選擇這個民族地域味道濃重的調式,是因為呂遠認為“民族音樂是一個巨大的海洋,民族音樂包括表現手段體系和想象體系”,而正是這強大的生命力讓《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逐漸在大浪淘沙中留存在中華民族音樂的寶庫中去。
第一段,歌詞“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一行行青楊一排排柳,毛驢驢結幫柳林下過,花布的駝子晃悠悠”。這一段旋律優美,刻畫的是一副陜北鄉村的景象。陜北民歌往往音色高亢、嘹亮,但這一段卻表現得婉轉優美,似乎和我們所熟知的陜北民歌風格不一樣。這一段主要是要刻畫陜北鄉村景象,如“青楊”、“柳”、“毛驢”、“駝子”這些都是具有典型性的陜北鄉村景象。用簡單的歌詞一下子刻畫出一副陜北鄉村景象其中有靜有動、有景有物。旋律雖然優美婉轉,卻不會讓人聯想到江南的秀麗風光。陜北是一遍貧瘠的土地,這里的人們生活貧窮落后,但是在他們的歌聲里卻毫不掩飾地表達對這貧瘠的黃土地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段以簡單的歌詞和婉轉的旋律把陜北人民對黃土地的感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出來。
第二段,歌詞“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一彎彎水庫一洼洼油,羊羔羔叼著野花大壩上逗,綠壩繡上了朵朵白繡球”。第二段一開始就給聽眾心理產生了極強的震撼,讓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陜北民歌那高亢奔放的風格。這一段具有非常明顯的陜北民歌的特點,音調高亢奔放、節奏自由抒情。很多人初次接觸陜北民歌的時候都會被它獨特的韻律風格所吸引,同時又會感覺其歌詞非常“土氣”,《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也不例外。第二段的歌詞也是大量通俗易懂的詞語,還有陜北方言,其表達了這首歌所講的是修建水庫的場景,描寫出來的畫面是羊羔在水庫堤壩上面逗留,就想給綠色的大壩繡上了白色的繡球。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陜北是一個溝壑和黃土梁組成的地方,人們習慣了站在山梁上或者溝底交談不得不說話的時候相互大聲喊并且把聲音拖得很長。在其民歌里這種高亢奔放并且音拖得很長的唱法是陜北民歌的特色之一。第二段中主要表現的是陜北人民對于修建水壩的熱情和發自內心的高興,無論從歌詞還是從旋律都毫不保留地表現出來。
第三段,這一段也是整首歌歌詞最多的一段,“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一片片梯田一層層樓,玉茭窗前金閃閃,谷垛映著紅日頭,花鵝成群籬邊叫,牽住行人衣袖袖,趕驢的大哥啊,請你唱著歌兒緊催鞭,沿著紅軍哥哥踏出的小路走,這望不盡的疙瘩望不盡的溝,幸福生活就在這溝里頭”。歌詞一部分是描寫的陜北農村的景象,和第一段不同的是這一段寫的是近景,講的是在農家小院里面,玉茭窗、谷垛、花鵝,這一畫面的描寫也是有靜有動、有景有物有人。這一段旋律明顯與第二段高亢奔放的風格不同,更多的是輕快明朗的旋律,注重表現愉悅的心情。后面歌詞里面提到“紅軍”才表達出整個歌曲想要表達的情感。
四、結語
《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溝》創作中通過歌詞和韻律的運用表現了陜北人民的那份不向大自然屈服、熱愛生活的情感訴求。雖然陜北由于氣候和土地貧瘠的原因一直處在貧困之中,但是在歌詞中用極其簡單的詞語描繪了陜北鄉村畫面,加上三段風格差異明顯的韻律,描寫了人們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依然熱愛這片土地,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地修建水庫向往著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劉建峰.陜北民歌旋法特征初探[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2]劉彩云.黃土地之魂——闡釋陜北民歌的藝術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9).
[3]楊春茂.論呂遠聲樂作品的創作特色[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7,(2).
作者簡介:閆智玲,長江師范學院2011級音樂表演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