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
摘要:張謇是中國近代偉大的實業家、教育家。一百多年前,他創辦了師范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他理念先進,做法獨特,成為早期職業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和職業教育實踐的先行者,對職業教育的四大問題作了初步探索和精辟回答。張謇的職業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激勵著職教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努力創新。
關鍵詞:張謇;職業教育思想;概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5-0011-04
無論何時,職業教育都必須回答和解決好以下四個問題,為什么培養職業人?誰來培養職業人?如何培養職業人?培養怎樣的職業人?張謇是中國近代偉大的實業家、教育家,一百多年前,他不僅創辦了師范教育、普通教育,而且在興辦職業教育(包括社會教育、特殊教育)中,理念先進,做法獨特,成為早期職業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和職業教育實踐的先行者,對上述四大問題作了初步探索和精辟回答。今天,這些理論與實踐范例依然熠熠生輝,指引著我們進行現代職業教育的創新實踐。
一、張謇職教思想的宏觀架構
(一)為什么培養職業人?
對于為什么辦職業教育、為誰辦職業教育的問題,張謇指出:“竊維環球大通,皆以經營國民生計為強國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現吾國國民生計日蹙,欲圖自存,勢已岌岌;舍注重實業教育外,更無急要之計劃。”[1]張謇認為,之所以舉辦職業教育,就是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各種實業學堂得以次第設立,實于國民生計大有關系。”[2]張謇把百姓的就業謀生作為職業教育的“價值本位”,作為其辦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以生計為先”[3]。由此看來,現代職業教育所提出的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思想,與張謇職業教育是謀生教育的辦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張謇興辦職業教育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解決實業發展中的人才短缺問題。“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4]這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價值指向,就是使學生學會和擁有適應、符合地方需要的一技之長而在實際工作中加以運用,并為企業及地方事業的發展貢獻才智。“下走私愿,寧惟以是校所養成之人,供南通一縣之用而已。”[5]張謇深刻認識到,人才本應在工程未發生之先就從事培育,則不至于臨時苦嘆沒有人才。因此,“夫學生之入實業學校,固將為實業界效力也。”[6]培養實用性人才,這也是現代職業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所在。
(二)誰來培養職業人?
這涉及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問題。張謇希望地方政府“仰述明諭,賜通飭各州縣遴選公正紳董,合志協謀,廣興實業教育。若經費不足,準其稟明地方,借用廟宇開辦……余均撥充學費。”[7]地方政府應劃撥職業學校開辦所需資源,包括場所與經費,所謂政社校企合力協同興辦職業教育。
張謇提出了“父實業,母教育”[8]的論斷,認為教育與實業有著彼此孳乳和促進的關系,“知識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興實業,則教育無所資以措手”[9],“有實業而無教育,則業不昌”[10]。正因為張謇看到了實業與教育的內在聯系,至親至密、不可分離,因此“乃有以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之思”[11]。有人說,張謇既是實業家又是教育家,一手托兩家,因而容易解決辦學體制機制問題。事實上,張謇從舉辦實業開始,并以此為興辦教育奠基和保障,才形成了廠校一體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體制機制。因此,只有形成以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社會支持的辦學體制機制,才能培育出企業所需要的實用性人才。現代高職教育提出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無疑是對先賢理念因時制宜的情景再現。
(三)如何培養職業人?
這是人才培養的模式、途徑和方法、手段問題。張謇認為職業教育培養人的根本途徑就是“知行并進、學做合一”,即認知與踐履、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其目標就是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并駕齊驅。“良知之學,重在知行并進。居今之世,舍知行并進,尚安有所謂學務哉!”[12]張謇眼中真正的學務,就是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和應用,而且全部都是為了應用,一切歸于應用。“全為應用計設。不能辭理明達,何能為畢業后之應用,亦何能為他事之應用。諸生勉之。世界待學而行之事無窮,諸生之日力可用。”[13]
張謇創設廠辦學校和學校辦廠的體制和機制,以此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適用人才。“廠中校、校中廠”是張謇率先提出并實施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范式。“南通辦法本以實業教育互相為助,故紡織學校就紗廠而成。”[14]張謇為什么要實施“廠校一體”的育人模式呢?因為他認為這具有“工場機械之富,江海交通之利,教員易致,學生易于參觀之便。”[15]1912年張謇在“大生”企業里創辦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15年和1917年,張謇又由學校開辦床單廠和織造工作室,一方面延用紗廠的技術人員作為授課教師,另一方面又讓學生作為學徒操作生產,這種做法真正實現了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教室與車間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的“四合一”。
張謇特別注重職業教育的實習實訓實踐。在他看來,“諸生在校數年,科學知識,日就新異,然此為書籍上之研究,至實地作業,又重經驗。”[16]因此他非常重視實習實訓實踐,強調要“注重實地練習,以養成切實應用之知識。”[17]張謇非常忌諱和擔心職業教育流于紙上談兵,因此提出“實地作業”,即只有在真實的工作情境和實際操作中,才能使學生學到真本領。他得出結論:“專門教育,以實踐為主要”。他在對即將去企業實習的學生進行動員時說道:“諸生畢業在近,在學校實踐,日少一日,宜細心研究,以期熟練。將來實地應用,庶不致有救頭救腳之苦。”[18]張謇把實習實訓實踐作為職業學校培養學生技能的重要環節和平臺,因此特別要求教師“教授之實習,必備方案于實習之前,更加評論于既習之后[19]。”現代高職教育依然看重“實地練習”“實地作業”是有道理的,必須大力加強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術教育二者的關系問題是如何培養職業人的核心問題,即關系學生德行與技藝的培育孰先孰后、孰輕孰重的處理原則。對此,張謇提出:“首重道德,次則學術……學術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講……綜之如自度道德學術,俱屬優美,又何患其學之無所用哉?”[20]這就告訴我們,只有道德學術俱優,才能成為真正的實用型人才。現代高職教育應該把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學生優良道德行為的養成放在第一位,把職業責任、職業態度、職業榮譽、職業操守的培育放在第一位。
此外,張謇還主張“嚴格教育”[21],即從嚴培養職業者。張謇告誡:“須是人人成一種有人格人,士軌于士,農軌于農,工軌于工,商軌于商……有禮教有學問之國,即亡亦必能復興。”[22]如果職業教育對學生不善管理和嚴格教育,那么將來學生從業便會有失格失范之虞。“以教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蠻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軍隊放任,則不能令,學校放任,則師不能以教,將不能令則軍敗,師不能教則學校敗。其為國患,莫此之尤……師道貴嚴,中外同軌。非是則無所為教,無所為學。”[23]人才培養過程中,是否從嚴要求,使學生養成行為有序、張弛有度、約束有力的良好習慣,關系到能否使其成為合格公民、合格職業者,關系到學生能否成業立業。“校章者,管理法也。監理能行,諸生能守,是為范之正軌;今日能守,明日能行,是為范之結果……自重則明公理也,修公德也,有禮法不茍簡也,能成一業也”[24]。
(四)培養怎樣的職業人?
職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應是何種規格、何種素質的問題。
首要的問題當然是考量培養的人才是否適用。“凡事必求其適,譬如常人置一冠,購一履,尚唯適之是求”[25],“在南通講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適合南通的。比如建筑一間房屋,取柱子的材料,一定要適合,倘若柱子過小,定然不能適任,過大又是不經濟,不經濟還不要緊,要是不適任,房屋便有倒壞的危險了[26]。”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便是職業教育培養何種規格的勞動者的標準,企業需要什么素質的人才,職業教育就應該提供“適銷對路”的人才。
張謇要求學生做到“閱歷辛苦,養成人格”[27]。閱歷既是一種經歷,也是積累、視野和積淀,它是迎接社會生活挑戰和在競爭中取勝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張謇提出“少年好利無閱歷之人不可用”[28],“吾重思之,乃因二慮而得一策,欲以此策策學生負責任,知實踐,務合群,增閱歷,練能力,夫世界今日之競爭,農工商業之競爭也。農工商業之競爭也,學問之競爭,實踐責任合群閱歷能力之競爭也。皆我學生應知應行之事也[29]。”閱歷是職業人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及其核心競爭力。因此,現代高職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提升,要求學生勤于社會生活的歷練,學會做事、做人。
張謇認為優秀的職業人必須“學術并優”[30]。“有學術并優者,有優于學而絀于術、優于術而絀于學者。茲既熔為一爐,若不予以相當之閱歷,恐不能收完全之良效。且慮無相互切磋之地,恐優者且絀,絀者永不能臻于優,前功未免可惜。”[31]理論認知與操作能力不能割裂,“動口不動手”的所謂“君子”是不能成為優秀的職業人的。因此,張謇提出:“學問兼理論與閱歷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踐履,正求學問補不足之法。”[32]職業教育的優勢與特色正是手腦并用、學術并優。
張謇提出職業人必須講究誠實守信。“忠實不欺,力求精進”[33],即職業人成才的必備條件。1914年,張謇為其首創的紡織專門學校親自題撰校訓“忠實不欺,力求精進”,要求師生員工忠于職守,守信重諾,不圖安逸,積極進取。“諸生皆生長鄉里,他日服務社會之人,亦知鄉里所敬重社會所歡迎者,何等人格乎?茍欲稍自樹立,必先培植信用。”[34]張謇歷來把忠實守信看成一個人受歡迎、受敬重的主要原因。“修身之道,固多端也,即就不說謊不騙人做去亦可矣。至于今日隨波逐流、趨炎附勢之事,均為社會之惡習。欲得一不說謊、不騙人者難矣。諸生雖不能強人以善,切不可隨之而不善,國雖萬變,要不失為我之地位。愿諸生既受父母干凈之身,而仍以干凈之身還諸父母也。”[35]張謇還將忠實守信看成一個人修身養性的方法和途徑。“中國商人之道德,素不講求,信用墮落,弊竇叢生,破產停業,層見疊出……非有優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擴張營業,守法宜堅,不可假借;營業宜敏,極忌呆鈍,如履行契約,所有條件,稍有欺詐,則信用難以保持,何以招徠主顧?便宜不過一時,損失終無盡期。”[36]張謇更是以忠實守信作為事業成就與發展的根本保證。
張謇希望學生學會發展。“事業從學始”[37],張謇提出學生應善于求知,因為“無知識即不能助人,無益于世,無益于人,無益于家庭[38]。”必須抓緊在校時間,“力求良好成績為立身之基,將來造就,自無止境。吾人供職社會,僅可得相當報酬,而不可作逾分要求。任重致遠,必增益把才其學識經驗,方可有成。且人之欲發展其心思才力,必須經營獨立之事業。”[39]將來之所以能獨立經營事業,是與現在的刻苦勤奮聯系在一起的。“學生入學校,以求知識為目的。如入校數年,于知識上一無所得,其個人將來之知能,何從發展?社會將來之幸福,何從創造?”[40]張謇諄諄告誡后生,如果荒廢學業,那么智能發展、幸福創造等就無法實現。
張謇勉勵學生勤苦成才。職業學校學生必須明確人生趨向和價值選擇,名譽與生計在于貢獻社會。“若能切實做將去,諸生之名譽在此,生計在此,而予之希望諸生以圖應用于社會者亦在此。”[41]張謇認為人生的價值有多重全在自身作為。張謇提出:“人之價值,是自定的,非人定的。人茍自視一錢不值,則人亦以一錢不值視之……果自問程度不差,何患無事。但事之有無,應以自己之學問有無為斷,不必求之于學問之外,而別存希冀也。”[42]自身學問對于職業院校學生而言,不只是書本知識,還應有操作技能、處事經驗、人生哲學,包括如前所述的閱歷。這樣,“生于貧賤,長于憂患,于人世粗有閱歷。自問生平,卻從無妄自菲薄之事,希慕榮進之心”[43],學生就能勤苦成才。
二、張謇職教思想的微觀注腳
對于職業教育,張謇不僅善于大處籌謀,而且工于細節著手。以下僅以課程設置與師資隊伍建設為例。
張謇主張課程設置應適應潮流與情勢。社會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就應開發和設置什么樣的課程。譬如國文課程就是“專為養成社會辦事書記之才,故所授國文,以適用為主[44]。”南通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之所以有特點,就是因為既吻合國際慣例與通行做法,又契合本國的具體國情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誠以通校課程,均有特異之點在……夫課程之訂定,既須適應世界大勢之潮流,又須顧及本國之情勢,而反復斟酌損益,乃不至鑿圓而枘方。”[45]張謇還親自審定紡織專業課程設置,既有紡、織、染三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有數理化,中英文等,更把倫理、體育、軍訓、音樂、修學旅行等素質教育課程置于重要地位,在張謇看來,這都是職業崗位的需要。
張謇尤其看重教師素質。“事吾南通教育之事之君子,謙謙焉兢兢焉其庶乎”[46],張謇要求為人師者必須謙虛謹慎、兢兢業業。他提出要嚴格考察教師資格,“教員資格及教法是否合格,須注重嚴格。”[47]張謇認為,學識淵博、專業精湛固然重要,對學生有愛心、耐心與責任心更為可貴。“茍無慈愛心與忍耐心者,皆不可任。固不純恃學業之優,為已足盡教育之責也。”[48]張謇還把因材施教、舉一反三等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吾聞教育者,有方而無方,有法而無法之事也……人不同世,世不同地,地不同事,事又各有其不同,執古以例今,執此以例彼,執甲以例乙……各宜其所宜,各適其所適……必因其所能明而益其明,因其所能行而導以行……或舉一而悟三焉,或兼兩而始見一焉,或因負此覺正,因權而反經焉。”[49]為解決師資缺乏問題,張謇通過多種渠道聘請國學大師王國維、古典文學專家朱東潤、戲劇家歐陽予倩、博物名家陳師曾、費城紡織專門學校畢業生黃秉淇、歐美紡織專門教員牛貝德和科泰爾達等大師名流、能工巧匠、外籍學者擔任兼職教師,這恐怕也是職業教育最早探索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創舉。張謇也是最早提出把學生及其家長信任不信任、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教師教育教學成功與否的標準的人。“所施教育,是否適于此一鄉之子弟,是否見信于此鄉之父老……即本校畢業之人,是否人人能任設施適當之教育,以校師畀人者,是否權其標本,而一一為之擇別,不致誤此一鄉子弟,不致見薄于此一鄉之父老。”[50]
有人將南通作為近代職業教育的發祥地之一,這不是杜撰。因為張謇早期的職業教育實踐是豐富而深入的,在這里可以找尋到燦爛的博大精深的職教文化,而且至今仍然流光溢彩。張謇不僅在這里建立了從低級到高級、農工商皆有、最為完善的職教體系,而且他對職業教育的精辟論述振聾發饋。因此,有人說這里是職教思想的“麥加”之城,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懷著敬仰之情來這里尋寶,領悟它,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努力創新。
參考文獻:
[1][2][3][4][5][6][7][8][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張謇.張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9]張謇.張謇全集:第3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0]張謇.張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1]張謇.張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