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
摘要:對話教學是培養和提高高職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教師應通過對話引導學生自讀,尋求面向全體的對話主題,營造平等的對話氛圍,創新不拘一格的對話形式,把握張弛有度的對話節奏,對對話內容進行多元評價,最終才能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語文課堂;對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5-0067-03
一、問題歸因:心中無矩,只求所欲
細細品味一些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活動,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心中無矩”,只求“從心所欲”。這樣的課堂對話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對話過于頻繁,數量過多;控制問題的答案,整堂課都是教師的觀點,沒有學生自己的觀點;選擇少數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不會傾聽學生正在回答問題;給予消極的反饋,降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愿望。
誠然,教師虔誠于“文本”、“專家”的精神難能可貴,關注于自己的引領形象無可厚非,但是,他們似乎忘了其中最應該堅守而不能逾越的“矩”:語文課堂實質上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對話教學不僅僅是讓師生都有說話的機會,不是表面語序上的“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它還是一個多層面的學習與思維活動。對話教學的價值不完全在于幫助學生獲得新知識,還在于借助信息的交流整合大家的思維,提升思維與表達品質,還在于養成學生平等對話、善于傾聽、尊重他人、寬容異己的人文精神。特別是后者,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更為重要。
兩千多年前,孔子曾用“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命題,來描述他經一生努力,在晚年才達到的一種人生至善的境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從心所欲”是指思之所至,從容豁達;“不逾矩”是指行之有約,依章而行。孔子的這一人生哲學命題,揭示了人的內在需求和發展同外在適應與和諧的辯證統一關系,具有普適性。
這一命題對高職語文教學的對話規范確立和效果評價有幫助。首先,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從心所欲”的心靈活動。其次,作為支撐課堂的另一半——教師的活動,也存在著追求“從心所欲”心靈活動的自由境界。語文課堂是師生用語言交流思想的地方,所以語文教師更應該用智慧的“問”去構建自己的課堂,用“錦心繡口”與學生對話出語文世界中最動人的華章。
教師的“從心所欲”追求必須有度,即“不逾矩”,這個“矩”的本質,就是尊重、保護、激勵學生的“從心所欲”,就是要求教師尊重、保護、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自主性、創造性和發展性。
二、教學優化:對話要循“矩”而進
(一)對話進入應多維視角、開辟思路
一切事物必有其生成過程,閱讀意義的生成也有其過程。其中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生成個體感悟是實施有效對話的前提。因為只有學生主體形成“主見”,才可能借助自身生活經歷和語文沉淀來重構文本的意義,將獨特的個人精神展示出來,從而使“對話”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因此,進入對話前,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自讀是首要規范。[1]
筆者曾兩次執教蘇教版語文《我的母親》一文,比較后有了些思考。第一次教學,在上課伊始,筆者用課件演示胡適的生平作為對話憑借,然后期待與學生進行一次激情碰撞。但遺憾的是,因為資料是筆者硬“塞”給學生的,學生來不及在課堂上“消化”,最后對話成了喊口號。學生表達的是一種空洞的感動,發表不出具體的心聲。
第二次教學,筆者特意提前一周布置學生寫一篇周記《我喜歡(不喜歡)《我的母親》的幾個理由》。結果如筆者所料,大半學生不喜歡《我的母親》,理由是胡適的母親太嚴厲,事情寫得也瑣碎。學生果然沒有讀懂《我的母親》。
為此,筆者開始思考:該怎樣借助《我的母親》與學生對話,讓他們真正讀懂這篇文章?該怎樣借助文本的張力讓學生學會感悟、學會感恩?
思考許久,筆者首先讓學生自主收集并瀏覽胡適的相關資料,了解胡適母親不為人知的生平,體會一個舊社會婦女在復雜的大家族中要安身立命是如何艱難。通過“品讀課文,走進母親”,學生結合視頻資料,找出細節,對話母親,感悟人生。兩次對話效果,第一次空洞蒼白,和者寥寥,第二次則反之。因此,對話前要重視引導學生充分地自主閱讀,讓其做好對話的情感與知識上的準備,這是優化對話的重要保障,能夠讓學生更便捷、更深入地與作者和文本展開對話。
(二)對話氛圍要昭示平等、體現尊重
對話中,需要師生雙方以平等的姿態、開放的情懷展開思想交流,并給予充分的尊重,要密切關注生成,及時利用現場資源,順應學情,照顧學生的情感需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筆者在講授《夢游天姥吟留別》“神仙洞府”片段時,有一位學生撇撇嘴說:“哪有這樣的世界呀?”其他一些學生也隨聲附和,紛紛說:“這是李白的想象,不是真的。”這時我沒有急切表態,而是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同學,順勢說:“確實沒有這樣的世界,那么我們想想,詩人為什么要描繪這樣一個神奇的世界呢?”學生紛紛發言:“李白就喜歡幻想,這是他的風格。”其他學生也受到啟發,大多從李白的性格、詩歌的風格來談。
這不正是生成性的資源嗎?筆者接著他們的話題:“同學們很善于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很好!要了解詩人為什么要夢游到仙境,我們還應該知人論世,通過理解主旨,體悟詩人情感。”接下來的介紹寫作背景,總結主旨的環節出乎意料地順利。
課堂是教師、學生互動交流的場所,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如果無視課堂中與學生的不斷對話、調適,將課堂囿于嚴格的封閉狀態,則必然違背了課程的終極目標。在這次的對話過程中,教師巧妙地捕捉了現場生成的問題情境,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平等地與學生對話,讓閱讀在對話中得以優化。
(三)對話主題須層次分明、面向全體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它要求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在閱讀教學的“對話主題”設計上,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學力分層體現,做到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2]
可采用化整為零、分層對話、緊追不放三種方式來確立對話主題,面向全體,追問學生。
化整為零。教師可以采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設計主問題,然后根據主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分解主問題,設計子問題。
教授《竇娥冤》時,筆者以“什么是悲劇(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掉給人看)”為主問題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有價值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它有價值在哪里(賞析竇娥的“美”)?
問題二(毀掉):竇娥是怎樣給毀掉的?誰毀掉的?為什么毀掉?
問題三(悲劇):這場悲劇發生在哪里?僅僅是竇娥的悲劇嗎?作者寫這個“悲劇”的目的是什么?
這樣的追問設計,緊緊扣住一個主問題來拆分,思路清晰,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層層遞進,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起來,師生間的對話就水到渠成了。
鑒于篇幅,分層對話與緊追不放兩種方式此處不再贅述。
(四)對話形式需善于創新、啟迪學生
高職語文教學質量歸根到底要接受社會檢驗,因而教學空間應及時向社會延伸,培養學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生活狀況下的自覺意識。因此除了文本學習以外,還必須滲透語文實用能力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口語交際”等教學內容,在對話教學中創新形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
如在學習“電話接待”口語交際內容時,給不同的學生賦予不同的“身份”,看他們是否能成功地接待不同身份的若干對象;學習“勸說”時,在一個話題下,讓同一學生先做勸說者,再充當被勸說者,每一次對話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說練結合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對話節奏該“頓”“間”“緩”“快”,張弛有度
節奏是音樂不可缺少的要素,和諧的節奏能增強音樂的美感。課堂節奏是教育內容的有機部分,它參與知識的呈現與意義建構。以一定節奏呈現的知識能增加學習內容的可感性,切合學習者的認知心理,是促進學習者領會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目標的工具。同樣語文課堂的“對話”也有節奏:有時是緩慢的——對話中需要耐心等待學生的思考;有時是明快的——對話中需要不斷追問,深入探究;有時要引入間奏——對話中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從上一個環節順利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六)對話評價必情感激勵、智慧啟迪
對學生對話評價,關鍵要堅持情感的激勵性,體現智慧的啟迪性。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的同時,又能獲得語文能力的發展引領。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的一堂作文教學課中,精彩的評價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薛老師先請學生用三五句話寫下對老師的初步印象,接著請學生起來讀習作片段。教師相機點評。
生1讀后,師評價:一段文字中有那么一兩句優美,就很不錯了。
生2讀后,師評價:寫得好,但讀得不太好,要珍惜你的勞動成果,再讀一遍,好嗎?
生3讀后,師評價:修改時能把別人的好詞好句加進自己的文字,真棒!
生4讀后,師評價:抓住一個特點,從多個側面來寫,很好。
薛老師言簡意賅又正確敏銳的評價引領啟迪了學生們的智慧,體現了師生間的融洽。
語文課堂中的對話教學是職業學校學生語言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環節。“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對話能夠使學生的心田開出思維的花朵,能夠使語文課堂流淌出一絲細膩、十分詩意、百般智慧。讓我們用“口”助學生打開思維之“門”吧,為學生呈現最多姿的語文世界。
參考文獻:
[1]韓雪屏.閱讀教學中的多重對話[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2]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1(3).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