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新瑜 張紅玉



摘要:創造力既是國家綜合競爭力也是國民素質的核心構成,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動力和源泉。小學階段是想象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小學語文中的童話則對兒童的想象力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下的語文課程在課程觀念、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損害兒童想象力發展的多種現象。文章以想象力為視域、從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編入手,對童話選編的主題、類型的合理性進行教育反思,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想象力;語文教材;童話選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5-0035-04
收稿日期:2014-03-23
作者簡介:堯新瑜,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無錫,214122)教育系教授,教育學博士;張紅玉,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育系2012級碩士研究生。
想象力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確實,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有了想象,才有文學藝術、創造發明和科學預見。沒有想象,人類社會便無法發展。當下我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缺陷便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嚴重匱乏。創新、發明方面的不足,使得我們不得不模仿,各種“山寨”產品層出不窮。我國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從小學階段開始重視發展兒童的想象力。語文是一門具有很大想象空間的學科。童話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重要的文學體裁,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有著獨特的價值。然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選編卻存在著諸多扼制兒童想象力發展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現有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編的合理性進行教育反思,以便更好地優化文本,發揮童話對培養兒童想象力的應有作用。
一、 兒童想象力培養的教育缺憾
(一)童話與想象力培養的內在聯系
在新課改精神的推動下,發展兒童想象力和激發潛能已經成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總目標的核心要素。童話是語文課文的重要構成部分。這不僅因為童話能夠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童話具有發展兒童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等多重意義。對此,民國時期兒童文學家周作人在《童話略論》中做了精當的論述:“小兒最富幻想,童話內容正與相合,用于長養其想象,使即于繁復,感受之力亦即敏疾,為后日問學之基。”
的確,童話教育與兒童想象力的發展有著深刻的聯系。這種聯系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童話想象與兒童年齡階段有關。幼兒時期是童話接受的初始階段,也是兒童想象力發展的啟蒙階段。童話文本的語音層面對這一時期的兒童特別重要。而到了童年期兒童對童話文本的感受逐漸從語音層擴展到語象層,對語象層的感受有賴于兒童語言符號能力的發展和想象力的發展。童話豐富的想象力恰恰應和了這一時期兒童想象性的文學接受特點。這使得他們在想象層面上與童話文本實現溝通和交流。[1]因此,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成為了兒童最喜愛閱讀的文學樣式之一。這一階段多閱讀欣賞童話作品,既符合兒童對童話的接受心理,又能夠豐富和發展他們的想象力。
第二,童話想象與兒童泛靈心理有關。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在成人看來毫無生命的事物,在兒童眼里卻是活的、有意義的。如童話中的動物、植物、自然界中的任何物體都能說話,都有情感。他把這一現象稱為兒童的泛靈化傾向,而且他認為十二歲之前的兒童普遍存在這種泛靈化傾向。周作人也曾說過,“兒童沒有一個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貓狗能說話正是當然的事。”[2]從教育學的觀點看來,兒童的這種泛靈化心理傾向乃是兒童想象力發展和未來創造力開發的寶貴資源。小學語文童話的選編在順應兒童泛靈心理的同時,又能促進兒童的想象力發展。
(二)兒童想象力培養面臨的危機
毫無疑問,想象力是創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應該而且必須擔負起培養兒童想象力的神圣使命。然而,當下的學校教育卻并沒有把培養兒童想象力放在重要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文獻《學會生存》一書尖銳地指出:“人們不斷要求教育把所有人類意識的一切創造潛能都解放出來。但是千百萬人們今天卻正在發現,他們的創造活動的關鍵因素都已經癱瘓了。”[3]的確一旦學校教育忽視想象力的培養,就必然導致兒童創造精神的壓抑以致逐漸喪失。遺憾的是我國的基礎教育正面臨著壓制兒童想象力發展的嚴重危機。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創造力卻排名倒數第五,只有4.7%的中小學生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希望培養想象力的只有14.9%。[4]2009年中紀委駐中科院紀檢組組長王庭大對中小學生的職業理想進行了調查。他列舉了九個備選職業,就“長大最喜歡從事的職業”進行排名,結果排名第一的是企業家,其次是歌星影星,科學家居倒數第三,只比工人和農民排名靠前。[5]上面的種種調查數據都說明了我們必須重視兒童想象力的培養。
二、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編分析
針對當前學校教育想象力的缺憾,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童話這一文學體裁拯救兒童的想象力。這既需要教師精湛的教學技術,更需要優秀的童話選文。因而,我們有必要對童話文本進行分析。在研究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對培養兒童想象力不利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童話主題狹隘
在審閱了蘇教版全套教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類童話占了很大比重,詳情如表1所示: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童話多道德訓誡和知識教育,其中道德教育類童話選入數量最多,占教材童話總數的54.8%,其次為知識教育類童話,占32.3%。教材中的知識教育類童話如《北風和小魚》《小松鼠和大松樹》《螞蟻和蟈蟈》等,這些童話告知兒童一定的道德觀念,并多從反面著手,告誡兒童如果不好好遵守道德觀念,犯錯誤的話,就要受到指責與懲罰。當然,通過適量的童話滲透道德教育無可厚非,但蘇教版道德類童話選編的篇數所占比例顯然過高。以教育掩蓋想象,童話異化成一般的教育故事,忽視了童話教育為培養兒童想象力服務這一主要功能。
《我叫神舟號》《水上飛機》《跟蹤臺風的衛星》等則是知識教育類的童話。知識類童話選文雖然不如道德類童話選文數量多,但也占了相當高的比重,其選編比例僅次于道德類童話。這一類型的童話雖然能發展兒童的認知,增長兒童的知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知識類童話對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并不是最佳的形式,因為知識類童話遵循的是抽象思維而非形象思維邏輯。
(二)童話類型單一
通過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童話形態的分析,筆者發現教材存在著童話形態過于單一的現象,詳情如表2所示:
童話按其表現形態的不同,可以分為超人體、擬人體和常人體三種形象類型。常人體童話形象是指以人的本來面目出現在童話中的人物。與普通人有所不同的則是他們或經歷了驚險奇異的事情或有著怪異的性格或舉動。如《愛麗絲漫游仙境》中經歷了兔子洞下奇幻冒險之旅的愛麗絲。擬人體童話是童話中最普遍的。它的主角多為人類以外的動物、植物、器物等。如鄭淵潔筆下的小老鼠舒克和貝塔。超人體童話中的人物多為神仙鬼怪、巨人侏儒等,并且多擁有各種超凡的技能、器物等。如《小飛俠彼得潘》中會飛的男孩彼得潘等。在這三類童話中,超人體童話的幻想意味最強,留給兒童的想象空間更為廣闊。然而通過表3,我們不難發現蘇教版全套語文教材中選入的31篇童話只有擬人體一種形態,一、二年級各有10篇,三年級8篇、四年級3篇,五、六年級為0。常人體與超人體童話選入數量均為0。顯然,這與我們當前提倡“要培養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不相符的。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指出:小學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6]這足以說明高年級的兒童不僅需要童話,而且還需要一些最具想象意味的超人體童話。
(三)經典童話偏少
選文要具有典范性,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編寫的基本要求。然而蘇教版教材卻存在著經典作品選編偏少,選文典范性不強的問題,筆者對童話作者情況作了初步的統計,詳情如表3所示。
通過表3我們發現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31篇童話,只有《北風和小魚》《蘑菇該獎給誰》《這兒真好》等7篇有作者署名,只占其中的22.6%,其余24篇均為教材編寫者編寫。占78.4%,而且這7篇童話作品除了1篇選自外國,其余6篇均為中國作家作品。這些統計數據都顯示著一個問題,即教材童話的經典性嚴重不足。一些著名的童話作家,尤其是外國童話大師如安徒生、格林兄弟、林伯倫等的作品在蘇教版的教材中完全沒有出現。一些經典童話作品,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兒》、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懷特的《夏洛的網》、達爾的《女巫》等,這些經典作品都充滿著多姿多彩的想象,對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然而這些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品卻沒有得到蘇教版教材選編者的足夠重視。
三、小學語文童話選編的若干建議
通過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編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根據童話教育理論和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筆者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童話選編的建議。
(一)豐富童話選文主題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最多的便是道德教育類童話。道德教育是小學教育的一大主題,當然不應該排斥在語文教材之外,通過適量的童話滲透道德教育無可厚非,但蘇教版道德類童話選編的篇數所占比例顯然過高。從童話的本體功能和發展想象力的觀點來看,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淡化道德訓誡傾向,凸顯童話的想象特質。為此我們建議《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應該成為承擔兒童道德教育的主要課程。同時,盡量壓縮道德訓誡類主題的童話選編數量。知識教育類童話居于道德教育童話之后,所占比重也比較大。為了解決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知識類童話選編過多的問題,我們建議將那些旨在傳播科技知識的童話內容除了轉換到小學科學課程中,也可以由說明文、議論文和知識類散文承擔一部分,從而為想象類童話選編騰出空間。
(二)擴大童話選編類型
如上所述,童話有常人體、擬人體和超人體三種形態。這三種類型的童話在培養兒童想象力方面各有優勢。教材選編不能顧此失彼,如果只選入某一類型的童話就難以滿足兒童泛靈特征和奇異思維以及年齡差異等不同需要,無疑將損害兒童想象力發展的豐富性。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差異例如兒童的奇異思維特點使得兒童需要多種形態的童話作品,而不只是局限于擬人體一種形態。從兒童想象發展的角度來說,常人體、擬人體更容易為小學低年級兒童所接受,尤其是擬人體童話更切合兒童的心理。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泛靈化傾向還沒有消失,他們認為草木能思想、動物能說話是理所當然的事。到了中高年級,兒童想象中的創造性成分越來越多,他們更需要超人體童話。因此我們建議在選編童話教材時,首先要兼顧三種類型的童話,童話類型不能太單一。教材中不能只有擬人體童話,常人體童話、超人體童話也要占據一定比例。其次,在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擬人體童話的比例應當是最大的。中、高年級教材則需要多選入超人體童話。
(三)增強童話選編典范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強調“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因而教材在選編童話時也應當堅持這一點,多一些經典童話,少一點偽經典的教材體童話。在兒童文學的歷史上,不乏經典的、充滿奇思妙想的童話作品。教材選編過程中,與其編寫一些生硬、毫無生氣與想象力的偽童話,不如多選入一些經典的、為兒童接受的童話作品。
韓國第五、第六次教育改革之后,小學語文特別重視經典童話的選編,對一些較長的經典童話,編者往往在截取經典片段的同時,又以留白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7]韓國的這一做法值得我們參考。筆者建議我們在增加經典童話選編的同時,還可以對一些經典童話的結局采取未定的形式。這樣一方面可以激勵兒童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原著,另一方面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富于想象是每個兒童的天性,也是學校培養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寶貴資源。我們以蘇教版為例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選編進行了理論反思和文本分析,旨在拋磚引玉,喚起更多的教育學者對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編和想象力培養問題加以關注。只要我們集思廣益,不斷深化小學語文的課程改革,還給兒童想象的翅膀,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就一定能培養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精神的一流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泉根,趙靜.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301.
[2]錢理群.周作人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62.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88.
[4]潘慶玉.想象力的教育危機與哲學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10,15(3).
[5]孫云曉,趙霞.仰望星空才會充滿希望——中國兒童想象力危機報告[J].科普創作通訊,2009(3).
[6]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44.
[7]金永得.從童話談韓國小學國語課程的教學目標[J].外國教育資料,2000(5).
責任編輯:丁偉紅
Childrens Imagination Cultivation and Selection of Fairy Tales
in Jiangsu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YAO Xin-yu & ZHANG Hong-yu
(Education Department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Creativity is both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ore components of the populace cultivation. Imagination is the power and source of creativity. Primary school is the key period of imagination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fairy tale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cultivating childrens imagin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s a variety of phenomena of damaging childrens imagin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uch as curriculum concep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etc. This paper is based on imagination, starts from the fairy tales selected for Jiangsu education edition, and reflects on the rationality of themes, types, and quantities, putting forward some specific reform proposals aimed at some problems we found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imagination; Chinese textbook; fairy tale s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