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凱
摘要 稻縱卷葉螟在青陽縣通常一年發生4代,其中以三代最重,二代次之,少數年份在雙晚上也發生較重。主要闡述了稻縱卷葉螟在青陽縣發生情況,根據青陽縣2004~2009年稻縱卷葉螟的調查資料,分析了2004~2009年連續6年稻縱卷葉螟發生為害的原因是大量遷入的蟲源、優質而豐富的食料、化學農藥施用不當、氣候條件、耕作制度及農田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等方面,且指出了青陽縣在稻縱卷葉螟防治對策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 青陽;稻縱卷葉螟;發生特點;原因; 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3-03898-01
稻縱卷葉螟是青陽縣水稻生產上為害較重的遷飛性害蟲之一,近年來連續重發。根據2004~2009年連續6年的調查資料統計表明,2006、2007、2008年3年連續大發生,損失慘重。全縣近年水稻種植面積2.0萬~2.2萬hm2,2004~2009年稻縱卷葉螟發生面積平均可達1.24萬hm2,通過防治,一般將卷葉率控制在0.2%~0.6%,年挽回稻谷損失在3 000~5 000 t。筆者分析了青陽縣稻縱卷葉螟的發生原因,提出了防治對策。
1 發生及為害情況
稻縱卷葉螟在青陽縣一年發生4代,其中以三代最重,二代次之,少數年份四代在雙晚上也發生較重。青陽縣一代成蟲5月中下旬開始遷入,6月上中旬幼蟲開始為害早稻,一般發生較輕,不需用藥防治。二代一般成蟲高峰期為6月中下旬,幼蟲高峰期在7月上中旬為害單季稻和雙晚秧田。三代成蟲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幼蟲期在8月上中旬,主要為害雙晚大田和單晚。四代成蟲開始南遷,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回遷峰次較多,幼蟲期一般在9月上中旬,為害遲雙晚稻田。
2 發生特點
2.1 2009年發生早
據田間趕蛾調查,田間四(2)代蛾主峰量比2008年早12 d左右,蛾量90頭/hm2。總體看,2009年青陽縣稻縱卷葉螟屬早發年份,但田間蛾量、卵量均比前5年的蛾量低70%以上,以致該年稻縱卷葉螟對水稻的為害不大。
2.2 2004年蟲量大,為害期長 田間系統趕蛾表明,四(2)代蛾主峰出現在6月28~30日,蛾量3 570頭/hm2,五(3)代蛾主峰出現在7月24~26日,蛾量35 400頭/hm2。六(4)代蛾峰出現在8月30日~9月2日,蛾量達79 020頭/hm2。因氣候影響,該代遷出量少,繼續在本地大量繁殖為害。各代幼蟲量的調查結果顯示,四(2)代6月28~30日百叢蟲量平均為23.4頭,總體偏輕發生,五(3)代7月24~26日百叢蟲量為154.2頭,總體達偏重發生,卷葉率平均15%。六(4)代8月30日~9月2日百叢蟲量為32.5頭,總體偏輕發生。2004年六(4)代發生程度是最重的一年,該代也是稻縱卷葉螟在青陽縣為害期最長的一年。
2.3 發生面積廣,為害重 2007年青陽縣稻縱卷葉螟發生面積廣,為害嚴重。四(2)代總體偏輕發生,發生面積為0.1萬hm2。五(3)代總體偏重,發生面積為0.67萬hm2,六(4)代偏輕發生。全年累積發生面積1.5萬hm2。不論是在平畈地區、中低山區還是高山區,稻縱卷葉螟在全縣11個鄉鎮均普遍發生。
3.3 藥劑因素 一是農藥品種“多、雜、亂”,農民缺乏正確的選擇識別能力,用藥不對路,影響防治效果。二是部分不法經銷商以贏利為目的,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銷售假冒、偽劣農藥。三是掌握不好農藥正確的施藥時期,多數在幼蟲大量為害后才施藥防治,錯過低齡幼蟲防治適期。四是市場上缺乏防治稻縱卷葉螟的長效藥劑。銳勁特防治成本過高,有機磷殺蟲劑藥效期短,一般只有5~7 d,且對天敵殺傷力強。市場上缺乏長效、低毒、高效、低價位的專用藥劑,也是近年來稻縱卷葉螟重發的又一重要原因。
3.4 栽培制度 目前青陽縣的水稻品種主要有傳統的老品種系列、優質雜交稻系列、優質常規稻系列。栽培品種多元化,特別是優質稻的大面積推廣給稻縱卷葉螟提供了豐富嗜食的寄主。
另外,近幾年來,早、中、晚、雙晚稻等類型并存,加上農民播種時間的隨意性,使水稻生育期參差不齊。在栽培方式上,傳統的大苗栽插仍繼續保留,塑料軟盤拋栽已推廣多年,撒播直播已逐步推廣等。在大田生產上從5月中旬開始到8月下旬,幾乎各個時段都有處于分蘗、孕穗、抽穗期的生長嫩綠、適宜稻縱卷葉螟取食的水稻,從而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發生。
4 防治對策
4.1 農業防治 ①清除雜草;②選用抗蟲品種;③推廣平衡施肥技術。
4.2 生物防治 青陽縣稻縱卷葉螟天敵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稻螟赤眼蜂、螟蛉絨繭蜂、螟蛉瘤姬蜂等,及捕食性天敵如稻田蜘蛛、青蛙等,另外,白僵菌的自然寄生率也較高。據試驗蘇云金桿菌(B·T)對卷葉螟的控制效果較好,采用8 000 IU/μl的蘇云金桿菌防治效果為81.31%~91.68%[2]。大發生時可采用與毒死蜱、甲維鹽配合的方式。
4.3 物理防治 推廣頻振式殺蟲燈,目前全縣共安裝誘蟲燈750多盞。據2008年調查,縣燈誘區和非燈誘區,稻縱卷葉螟為害率燈誘區比非燈誘區低30%~40%。對天敵影響較小,不污染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值得推廣。
4.4 化學防治
①防治指標:40~60個蟲苞/百叢。②防治時期:2~3齡幼蟲高峰期。③藥劑防治:一是選用低毒、高效藥劑。如選用毒死蜱、阿維菌素、甲維鹽、丙溴磷、氯蟲苯甲酰胺(康寬)等藥劑。實踐證明,采用機動噴霧器彌霧施藥,不僅工效高,而且效果好。防治該蟲在3齡以前用藥防效好,3齡期后對藥劑的抗性增加,防治時需要加大用藥量。
5 結語
要減輕和避免稻縱卷葉螟的猖獗為害,除了加強測報,密切注視遷入蟲源,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搞好病蟲手機信息平臺和電視預報,及時組織防治,科學使用藥劑外,更重要的是要教育農民保護、利用天敵,促進農田生態平衡穩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丁錦華,蘇建亞.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59-160.
[2] 韋橋現,廖世純,黎柳鋒,等.5種生物農藥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J].南方農業學報,2011(8):91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