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得了江湖,也就懂得了大多數中國民營企業所依賴的運行邏輯;而只有當你找到江湖之外、制度之中的那塊交叉地帶,才能感受企業內在的健康轟鳴聲。
所謂江湖式管理,應算作一種特殊的“中國制造”。改革開放多年,即便國內外各種管理思潮交錯席卷,但放眼今天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老板們用得最順手最自然的還是江湖式管理。
江湖是身邊的故事,是人情纏繞,也是一種源于鄉鄰關系的人事邏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對生人講制度,對熟人講情義,這是大多數中國企業在偶然和必然間的路徑選擇。其實難分對錯。
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商業活動從規模與數量上講,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那為何沒有誕生現代企業制度?從產權經濟學的角度,或是因為我們形成了另一種減少交易費用的手段,那就是非血緣的兄弟結義體系。就像《水滸傳》里的組織文化,大家都是兄弟,憑心交易,論功行賞,這樣的江湖文化其好處是簡單與高效,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所謂的熟人文化與不可持續性。
在當下的企業生態中,有江湖感的老板大多有兩個標簽,一撥同樣帶有江湖感的對手,一群有福共享、有難同當的追隨者以及彼此間充滿江湖氣的溝通方式。就像稻盛和夫所言,老板和員工在辦公室很難有推心置腹的溝通,而在天生具備江湖式管理的傳統企業中,酒桌飯局乃至夜場里的非正式溝通,卻會在某個時間段幫助企業解決很多正式的難題。這被視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法。
然而,有效并不代表長期有效。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決定江湖氣并不等于匪氣,團隊也不能淪為團伙。用江湖的方式進行溝通,絕不代表沒有規矩和制度,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它最終還是需要一套符合現代商業精神和市場準則的游戲規則。
集市貿易要想上升為市場經濟,關鍵在于產權的明確以及制度對人性的約束,說到底,“聚義堂”到底還是要進化成董事會的。因此,商業江湖至今仍對“萬通六君子”當年“江湖方式進入,商人方式退出”的模式津津樂道,它或許為后來者留下了一個處理創業合伙人之間江湖關系的經典案例。
把情義留給江湖,把企業交給制度。你懂得了江湖,也就懂得了大多數中國民營企業所依賴的運行邏輯;而只有當你找到江湖之外、制度之中的那塊交叉地帶,才能感受企業內在的健康轟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