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玟兮


今年5月,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宣布其在華業務被華潤集團收購,結束了在中國長達10年的漫長征途。
這家曾在中國開設百余家大型賣場、會員人數達到700萬的巨頭,一度將中國傳統“菜市場”、“小賣部”的業內形態沖擊得七零八落,影響了無數顧客的消費習慣。然而在面對中國愈發風云詭譎的市場動態時,逐漸落后于人,最終僅留下一聲嘆息。
為什么能寫進教科書里的“500強經典案例”,卻在中國市場遇阻?教科書在中國市場還管用嗎?
黃金時代的遲到者
21世紀初無疑是外資百貨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黃金時代。
以家樂福、沃爾瑪等零售巨頭為主的外來企業,用“大賣場”模式,在為國內消費者灌輸全新消費觀念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傳統零售業態。
成功案例讓無數外企跟風而來。2004年7月,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耗資21億元收購頂新集團旗下樂購超市50%的股權,并將超市更名為“Tesco樂購”,正式宣告進軍中國大型零售業市場。
遲到的Tesco樂購本該奮起直追,但意外的是,其很長時間沒有任何作為。
究其原因。當初Tesco選擇與頂新集團采用1∶1的雙主管架構安排,由自己控制地產取得、店址調研以及設計等權力,而頂新擁有采購和營運權。這一決定讓公司出現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直接導致其在華發展陷入停滯狀態。直到2007年Tesco從頂新集團收購了90%的股權,才結束了這場歷時三年的內耗。
重整山河的Tesco樂購已經錯過了發展最佳時期。此時,其他外資超市早已完成戰略布局。家樂福以上海為中心輻射華東區,沃爾瑪集中在以深圳為中心的華南區,兩大巨頭在中國市場店鋪數量早已破百,不但穩穩占據一線城市,甚至還逐漸深入二、三線市場。
為了搶奪市場,時任Tesco樂購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的陶邇康放言:“5年內開店200家。”
但事實上,此時的Tesco樂購的店鋪數量不足90家,相當于每年要以新開22家的速度擴張。為了完成這一目標,Tesco樂購選擇暫離北京、上海等巨頭林立的市場,轉而投向青島、濰坊等北方二、三線城市,這些市場競爭尚不激烈,能夠保證其進行發展。
那段時間,Tesco樂購開始起瘋狂選址開業來。但和善于選擇成熟社區周邊開店的家樂福不同,寄希望以數量來覆蓋市場的Tesco樂購在選址上過于盲目,往往沒經過市場分析就貿然開張。最典型的是青島一家開在火車站旁的店,看似人流如織,但沒有誰會停留進行大型采購。
除此之外,“大賣場”模式在進入國內市場數年時間后,以往的高端光環早已散去,愈發向傳統商超過渡。家樂福、沃爾瑪等都刻意減少了家電、服飾類的商品比重,而將顧客日常重復消費率高的日用品、生鮮比例逐漸增大。而Tesco樂購卻依然守著原有的格局,通常幾千平方米的店,有一半都是電器、進口食品等品類,讓尋常消費者望而卻步。
這種“精品超市的里子,大賣場的模子”的形式,讓Tesco樂購陷入“不斷開店,不斷關店”的怪圈里。每次新店開張都熱鬧非凡,沒過多久就回歸冷清。
本土對手
Tesco樂購的頹勢源于和外資商超競爭的全面落敗?未必。事實上,更多敗因來自本土超市的絞殺。
2009年,永輝、大潤發、華潤萬家……眾多大型本土商超開始走向全國。對于這些對手,Tesco樂購起初并不在意,此時的它更執著于和家樂福的纏斗。但不久后,Tesco樂購開始發現局勢不妙。
為了在長期被外資商超壟斷的百貨行業有所作為,本土化商超必須做出更“接地氣”的市場策略,以此來切準國內市場顧客需求。
率先出手的是國內商超巨頭永輝超市。在分析了行業環境后,永輝調整了商品結構,決定將生鮮經營面積調整到60%以上。這種差異化策略迅速將永輝和巨頭們區隔開,外資商超因為自恃身價,往往不會過度重視生鮮類商品,而這一領域恰好又是顧客需求量最高的板塊,自然不能錯過。
憑借豐富的生鮮品類以及低廉的價格,永輝超市在商超行業殺出一條血路,甚至通過這種模式將勢力版圖擴張到全國多地。此時的Tesco樂購終于如夢初醒,不再糾纏于和家樂福的爭斗,轉頭大力經營生鮮生意。
很快,時任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的金秀恩宣布Tesco樂購的生鮮比例上調到40%,并且將直接從簽約農戶處進貨,以此降低成本確保商品低價。
然而,盡管Tesco樂購做出調整,但銷售業績并非如金秀恩所預期般一路上漲,依然不見任何起色。
對中國生鮮市場的不熟悉,決定了Tesco樂購無法在這一領域中獲得成功。在永輝超市中,韭菜、菠菜等蔬菜捆成小捆賣,洋蔥、青椒等也是兩兩捆在一起,這樣足以確保蔬菜的搭配和新鮮;而在Tesco樂購里,蔬菜卻是單個堆放,盡管方便顧客逐一挑選,但同時也遺留下無數被挑剩而無人問津的“殘次品”,每天堆積如山的滯銷商品讓成本在無形中大幅度增加。
這種“不接地氣”的行為還有很多。
發家廣東的華潤萬家以現場制作熟食品為主要盈利點,通常熟食區占到了整個超市的20%左右。金秀恩也照樣畫虎,把熟食區域搬進了Tesco樂購的店鋪里。
在Tesco樂購的熟食區中,壽司到披薩應有盡有,站在柜臺后面的廚師身穿白衣,面帶微笑,十分專業。相比之下,華潤萬家的店里就顯得“低端”很多:工作人員大聲吆喝、油鍋里的熱油滋滋作響,顧客要側身行走,否則會碰到剛出爐還滴著油的烤鴨——這里更像一個農貿市場。
但意外的是,華潤萬家的人氣明顯高過Tesco樂購。事實上,盡管將商品從戶外搬進了室內,但消費者觀念中仍然喜歡傳統熱鬧的購物氛圍,這樣才更有消費的欲望。顯然,華潤萬家更棋高一著。
本土超市帶領超市行業向各種側重點不同的“升級版菜市場”發展,瓜分掉了外資超市的市場,2013年,Tesco樂購的市場份額降到了2%,而華潤萬家的份額是6.8%。
折戟電商
外企的競爭和本土企業的沖擊,讓Tesco樂購在中國市場舉步維艱,而電商的出現,則給予了它敗走中國市場的最后一刀。
年輕人消費行為的轉變,讓線上零售業越來越火爆,這讓線下發展不利的Tesco樂購看到了希望。2013年,Tesco樂購自建線上平臺,進軍線上市場。
這是Tesco樂購第二次“觸電”。早在2011年其就曾入駐過天貓商城,但由于產品不具吸引力和價格無優勢等原因,僅半年時間就折戟而歸。
為了不再重蹈覆轍,金秀恩砸重金建立了倉儲物流系統,并將大量實體店商品逐一擺放上去,以期望能獲得成功。
事實上,此時的線上零售市場尚停留在以百貨用品為主的階段,這本來屬于Tesco樂購的強項。如果能將英國進口日用品成功搬移至電商平臺,和國產日用品拉開差異化的話,樂購未嘗不能獲得成功。
但此時的Tesco樂購卻犯下了致命錯誤:過度偏重商品而輕視了服務態度。其不但沒有將優勢商品融入進電商平臺,甚至當顧客在網上咨詢某款產品特性時,往往需要等待數小時才能得到答復,而一旦再提出問題,則又需要漫長的等待。另外Tesco樂購也沒有將線上商品價格實現優惠化,通常線上線下商品價格相近,甚至一次性購滿500元才承諾送貨上門。
顯然,Tesco樂購并不懂得電商的玩法。和其他商超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線上平臺相比,樂購電商建立1年時間來,業務收入僅只占到整體營收的5%,且沒有盈利,截至2013年底其內地業務虧損約9.7億元。
線下的失敗以及電商的受挫,讓英國Tesco開始對中國市場越發失望。2014年5月,Tesco與華潤創業集團以220億港元完成了股權交易,包括135家“Tesco樂購”超市在內的業務及部分現金,僅僅換取了合資公司20%股權,而交易完成后,“Tesco樂購”將更名為“華潤萬家”。
這筆交易意味著Tesco這個全球第三大零售商,正式揮手作別中國這個最具增長潛力的消費市場,而曾經影響無數家庭消費習慣的“Tesco樂購”,也將不復存在。剩下的,僅有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