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平
前段時間,關于阿里巴巴上市,我一直在思考。中國互聯網經過15年的飛速發展,已將流通、消費、零售產業推向了高潮,但阿里的上市也正為這一高潮敲響警鐘,我不相信中國還能出現第二個馬云,反而認為中國互聯網如果全部沖著零售消費發展,只貪圖便宜、方便,我們的經濟一定會完蛋。
過去,由于流通環節落后、金融行業封閉等原因,互聯網作為開路先鋒,不僅沖破了行業壁壘、實現了改革,且解決了諸多社會問題,這也是中國式“非改革紅利”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非改革紅利”一詞是我最先發明的,就目前來看,我們已經享受到了足夠多的紅利,東西不能再便宜了,假貨不能再賣了,所享受的一切都夠了。接下來,所有人都應該站在紅利及軟硬件設施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動員所有力量向生產力進軍。
而在漢堡峰會期間,我動員了400多位中國企業家到德國尋找中小企業,看能不能賣給我們。德國人對我說,你們中國人錢真多,真土豪,但是我不在乎!
在一家小公司,我看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遠程醫療設備,它只有米粒大小,科研人員把它注入心臟病人靜脈,就可以為其做心臟搭橋手術,不用開刀也不用麻醉,光靠遠程操作就能實現。
后來,德國工商業大會副主席告訴我:類似的小公司不計其數,他們正不斷地進軍4.0工業革命領域,其中包括3D打印、智能化生產、復合材料、物聯網,及眾多醫療設備。
所謂4.0工業革命,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給出的統一闡釋是繼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之后,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我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去研究,走訪了意大利、奧地利、瑞士、法國、以色列等等國家,發現這些國家已然成為新一波工業革命的火車頭,但遺憾的是,他們不帶中國人玩!
這兩個觸動共同釋放出一個信號。過去,我們享受浮華,享受GDP增長,享受做土豪的樂趣,卻未反思一個國家真正的實力是什么,什么才叫生產力?與之同時,中國人究竟花了多少心思,向工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記得在阿里巴巴上市當天,我對馬云說,蘋果的成功靠的是工業制造而非互聯網技術。而作為后工業大國,中國人口這么多,市場這么大,我們的國情本應是制造業,但現實卻非常可悲:一,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貸款成本普遍在10%~20%之間,使得不少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后,要么跑路,要么借力影子銀行;二,中國還有歷史的瘡疤。中國度過了漫長的大貧窮時期,終于富裕起來,西方花了100年時間才實現四化,中國只用了20多年,那么,GDP被炸上天之后,未來的路該往哪里走?
還有一個問題是,“工業升級”提了很久,但一直無法付諸行動,為什么?我的看法是,中國的商業體系一直缺少兩樣東西:一是心態。創業者有沒有在阿爾卑斯山的雪山里,把一個零部件做兩百年的心態?很少有,都很浮躁;二是生態。比如,任正非專門從美國請來幾個科學家做研發,但結果又都回去了,為什么?因為這里沒有供其施展才華的生態。
由此來看,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型創業公司,創業者最核心的資產并非資金、人脈,而是一顆專注于產品的心,只要你不斷進軍、不斷超越,總有一天,上帝和財富會找到你。
(本文摘自作者在創客星球論壇上的演講,未經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