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本文對《通信網》課程在理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進行了優化改革,結合當前通信網絡技術發展趨勢,調整了教學內容并配以有效的教學手段,旨在通過對《通信網》課程的教學改革,加深學生對通信網相關技的理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通信網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和通信產業的快速發展,通信網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通信產業也成長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高校將《通信網》課程列為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部分高校將其確定為專業核心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建立現代通信網系統的概念,掌握現代通信網的基本概念、組成、通信網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掌握現代通信網的工作原理、關鍵技術、體系結構、現狀及發展趨勢。為學生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打下基礎。
1.課程存在的問題
以往《通信網》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以電話通信網和電路交換原理為核心,展開介紹各種電信網的組成原理和主要技術。目前,電信業務已經從話音通信時代過渡到信息和多媒體通信時代,通信網的網絡體系架構產生了較大改變,所以要對《通信網》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及配套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和改革。
2.教學內容調整
《通信網》課程的教學內容決定了學生對通信網絡的理解和認知,而通信行業自身的特點是發展速度快,所以我們要隨時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
教學內容的改革,采取“由大到小”的方法,即先建立通信網的基本概念,再詳細介紹通信網中主要技術的細節。整體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各種業務網和支撐網的網絡拓撲結構,體系結構、控制機理等關鍵技術,旨在給學生建立全程全網的概念;這部分內容以電話網為核心,作為《通信網》課程的入門網絡,由于學生對電話網的并不陌生,所以很多抽象的知識點可以通過相關的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對電話網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后,“傳輸網”部分的內容可以結合電話網中的PDH技術引出SDH技術,“接入網”強調光纖接入技術以及HFC技術, 然后介紹“支撐網”的內容。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各種主流的交換技術,包括電路交換技術,分組交換技術,ATM交換技術,IP網的交換技術,MPLS交換技術,光交換技術等,旨在詳細地介紹各種交換技術。
第三部分著重介紹分組數據網的內容。目前,數據通信已經超過了電話業務成為現代通信網的主要業務。在教學內容上,應適當縮小電話通信網和電路交換技術的比重,增加大IP 技術的授課學時,以適應現代通信網的發展趨勢[1]。
3.教學手段改革
傳統課堂理論教學主要采用板書的形式,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豐富,理論教學采用以多媒體手段為主 ,板書講授為輔的方式,形象而且直觀地將現代通信網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發展趨勢引入到教學中,保持新鮮的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多媒體教學中的教學內容主要以動畫、圖片、視頻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切“忌板書搬家”現象的出現。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觀察學生的表情、動作等來感受學生的理解程度,及時地做出調整,保證學生能及時地消化課程內容[2]。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典型通信網的發展趨勢采用講座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網絡教學,搭建了通信技術課程群網絡教學平臺,利用其中一個模塊作為《通信網》課程教學區,任課教師將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參考材料以及試題庫等信息源加載到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可以通過此平臺在線瀏覽或下載材料。該平臺具有資源豐富、內容新穎、人機界面良好、交互性強、靈活多樣、更新及時、使用方便等特點,如圖 1所示。網絡教學模式比傳統教學模式更有利于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加工、分析、創新、利用、交流能力;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4.結論
通過對《通信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優化改革,解決了課程的教學內容較新技術滯后和知識點結構混亂的問題,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接觸到最新的通信技術并輕松地掌握相關知識點,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娟,廖亮.通信工程專業通信網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6(9).
[2]趙泓揚.《現代通信網》課程教學網絡建設與教學研究[J].教育技術,2011(6).
[3]邱恭安,章國安,楊永杰.基于項目設計的現代通信網教學模式探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
[4]秦嶺,杜永興,楊立東,高鷺.現代通信網課程體系的改革[J].科技資訊,2008.
[5]吳雅琴,吳哲.校企合作計算機通信網的課程建設[J].計算機時代,2011.
作者簡介:張一楊(1981—),碩士,唐山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網絡通信和圖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