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課程于泛在學習理論和環境中產生,微課程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分析微課程特點,劃分微課程類型,從生活化的情境性、短小適用的微元性、緊密相關的關聯性、直觀生動的可視化和無處不在的無縫性五個角度設計微課程,并通過具體案例展示微課程設計成果。
關鍵詞: 泛在學習; 微課程; 特性; 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12-69-03
Design and research of micro-lecture based on ubiquitous learning
Han Yujuan
(Zhe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0, China)
Abstract: Micro-lecture comes into being with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 and its environment. Hence how to design the micro-lecture is a major question.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ying different types, it is designed from five angles: the situation of life, the short and appropriate micro-element, the close relation, the direct, vivid visualization and the pervasive, ubiquitous feature. The design is displayed by the cases.
Key words: ubiquitous learning; micro-le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design
0 引言
泛在學習理論是科技發展和教育變革所帶來的新沖擊和新理念,它提倡時時刻刻都可以學習,又被稱為“無縫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可以在任何地方都隨時使用手邊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進行學習的5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 Anything)學習”[1],蘊含有“以人為本,以學習任務本身為焦點”的本質特點。
移動設備使泛在學習成為未來研究重點[2],而微課程的出現是泛在學習理論和環境產物,微課程概念提出后,國內外微課程開發和建設被廣泛注重和研究。2012年11月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3],華南師范大學與鳳凰衛視聯合發布“鳳凰微課”移動學習客戶端。美國TED每年都會召集眾多領域中杰出人物,將涵蓋有科學、技術、文學和音樂等內容制作成十分鐘左右視頻,向大眾分享技術、社會和人的思想等相關結論與研究成果。泛在學習的微課程,其設計最重要,值得研究。
1 微課程五大特點
國內外泛在學習研究相當廣泛,分析其泛在學習有三大特點,即情境性、無縫性和微元性。所謂情境性,即指在吸引學生和實現生活情境中“無處不在的效果”,如英國環境森林項目(Ambient Wood Project)提供給學習者“陌生但快樂”的學習體驗。所謂無縫性,指隨著技術發展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開發者開始注重“計算機環境的支持”,促進技術融入教育,人們隨時隨地學習并日益完善,如美國哈佛大學的“促進泛在學習的無線手持設備”項目。所謂微元性,指學習內容被化整為零,從而方便學習者間斷學習,如楊獻民和余勝泉提出的“學習元”概念。
基于泛在學習理論微課程的概念自提出即獲得廣泛關注。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定義“微課程是指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教學目標,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化資源中心單從凱定義微課程為“5分鐘課程是時長為5-15分鐘的微型課程,它以視頻為主,具有粒度小、內容精、終端載體多樣化、應用方便靈活等特點。非常適合情景化、個性化和移動學習的需要。”分析微課程概念和已有資源,發現微課程集中表現為時間長度多為10分鐘左右[4]、有明確的中心思想、內容短小、可視化和生活情境等,因此微課程具有如下五大特點:情境性、無縫性、微元性、關聯性和可視化,如圖1所示。相比較泛在學習的三個特點,微課程還凸顯出另外兩個特點,即可視化和關聯性。所謂可視化,即微課程通常以視頻形式呈現。所謂關聯性,即微課程可以系列呈現,并且具有一個共同主題或元素進行關聯。
[微課程][情境性][微元性][關聯性][可視化][無縫性]
圖1 ?微課程的五大特點
2 微課程建設思路與類型劃分
2.1 微課程建設思路
“微課程”是泛在學習時代下的必然產物,“微課程”勢必更加凸顯泛在學習的知識沖擊和技術沖擊。基于泛在學習理論和微課程的五個特點,微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思路為“雙核心,雙模式,多維度”。
所謂“雙核心”即 “以學生需求和教師引導為核心”。學習內容建設以滿足學生需求為出發點,而知識只有在需求時傳播效果才最好。所以微課程開發要以 “學生需求為核心”。但在知識傳播過程中,教育并不能局限于“服務角色”只滿足學生需求,還要擔當起“引導角色”,體現“教師引導為核心”,引導學生了解知識動態,思考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溝通交流,有效促進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實現個人知識管理。因此,微課程開發與建設首先需要思考“雙核心”并進行設計。
所謂“雙模式”即“課內與課外雙地結合,現實與虛擬雙境聯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雙邊融合”。泛在學習“情境性”和“無縫性”,說明學生的知識需求絕不僅僅拘于課堂和學歷教育。雙模式的資源建設有利于滿足“學生需求”,促進“知識傳播”。
所謂“多維度”,即微課程建設從多角度出發多維度建設,如講解知識點時,可以分別從“理論”、“應用”或“研究動態”等多維度和多角度設計、建設微課程,可以選擇課堂、講座或紀錄片等不同模式開發。
2.2 微課程類型劃分
“雙核心”說明微課程要滿足學生個體需求,需要開發多維度微課程資源。從理論知識和應用拓展程度,可將微課程分為原理型微課程、實用型微課程和綜合型微課程。原理型微課程偏重理論知識講解,實用型微課程偏重生活中實際應用,綜合型微課程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均著重體現。無論哪一種類型微課程,首先要考慮微課程如何設計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和實現“雙核心,雙模式,多維度”。
3 微課程設計與實例
以 “雙核心”為根本,以“雙模式”為著眼點,基于“情境性、無縫性、微元性、關聯性和可視化”五大特點,微課程從“多維度”設計開發。為了更好地說明微課程設計,我們以開放大學專科專業的一門通識課“生活中的數學”[5]為藍本,選取經典案例制作成“綜合型微課程”,并說明該系列微課程設計理念。其中,該設計理念不僅體現微課程五大特點,而且展示無處不在的數學,滿足學習者需求。
3.1 生活化的情境性
“數學與生活如何結合”或者說“數學有什么用”,往往是學習者提出最多的問題。為滿足學生需求和解答該問題,直觀呈現生活中數學的應用、元素和情境,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生活中的數學”微課程系列內容一共12講,第一講為導入環節,其他每講圍繞各個知識點展開,結合生活中實際情境和案例設計制作。如微課程中微視頻“樓外樓與回文數”從場景“樓外樓”引入知識點“回文數”,并介紹回文數特點和如何制造回文數,最終回到生活場景尋找身邊“回文數”,如門牌號碼中的回文數。系列微課程設計充分展示和實現生活化的情境性,如圖2。
[學生需求為中心][教師引導為核心][生活化的情境性]
圖2 ?微課程的情境性
3.2 短小適用的微元性
微課程中每個微視頻均保持在5到10分鐘,短小適用,圍繞一個知識點展開,充分展示微元性,有利于知識遷移,如圖3。需要強調的是“微元性”,不僅僅是指視頻短小,還包含“微知識點”,視頻圍繞一個知識點設計開發。如“六和塔與完全數”視頻長度為8分50秒,微知識點為“完全數”。同時,針對微知識點展開相應的微概念、微理論、微拓展。微概念是“完全數”,微理論“目前找到的完全數都是以6和8結尾”,微拓展有完全數6的應用如“六藝”、“六六大順”等。
[微課程][微時間:
5到10分鐘][微知識點][微概念][微理論][微拓展]
圖3 ?微課程的微元性
3.3 緊密相關的關聯性
微課程包含三部分內容,分別為微視頻、微練習和微解答,如圖4。三部分內容圍繞同一微知識點展開。微視頻圍繞微知識點講解,在生活化和情境化中向學習者展示相關內容,是微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微練習拓寬展示;微練習,以相關知識點進行考查,是微視頻的有效補充,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點;微解答為微練習的解答。在微課程建設過程中,這三部分內容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微課程“杭州特產與條形碼”,該資源核心知識點是“條形碼”即“整數條形碼中的秘密”,微視頻、微練習和微解答均圍繞“條形碼”介紹和展開。其中,微練習內容如下:
商品條形碼由13位整數組成,數字的前三位代表國家,其中( )為我國代碼。
A.690~695 ? B.000~019 ? C.030~039 ? D.060~139
[有效補充][有效補充][拓寬展示 核心內容][微課程][微視頻] [微知識點
為中心][微練習][微解答]
圖4 ?微課程的關聯性
3.4 直觀生動的可視化
所有微課程中,微視頻有圖片、視頻和聲音等資源,通過軟件ppt、繪聲繪影等制作而成,以mpeg4格式展示在網頁上,讓學習者直觀、生動和可視地進行學習。在微視頻播放過程中,向學習者提供多種選擇的“播放視頻碼率”,有“流暢、高清、超清、自動”;“畫面比例”也可自行選擇,分別為“原始、4:3、16:9、鋪滿”。這不但適應網絡播放情況,也滿足學習者的可視化需求,直觀生動的展示學習內容。如圖5所示。
圖5 ?直觀生動的可視化
3.5 無處不在的無縫性
微課程設計開發,充分展示了“無縫性”這一重要特性。一方面,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另一方面,學習環境無處不在。如我們身邊數學元素“條形碼”,應用了整數思想;“六和塔”蘊含完全數,關于 “條形碼”和“六和塔”這兩講微課程充分展示無縫性。通過微課程學習,人們可以反思和發現身邊的數學,比如“交通幾何標志的秘密”,充分體現學習環境無處不在的“無縫性”。另外,學習工具的無縫性也不再拘泥于書本和電腦,手機成為信息交流和傳遞的重要途徑,利用微信創建移動學習,讓學習者可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實現無處不在的無縫性學習。
4 結束語
隨著教育理念革新和技術發展,泛在學習模式和微課程能更好地促進學習活動的開展,而微課程開發必定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同時,為了確保微課程開發質量,微課程設計也必定會越來越被開發者重視,確保其開發和制作滿足學習需求。本文通過分析微課程特點,給出具體案例分析和設計,為微課程開發提供一定的模板。
參考文獻:
[1] 韓玉娟.泛在學習理論下高等數學網絡學習資源優化探討[J].計算機
時代,2013.9:56-58
[2] 劉軍,邱勤,余勝泉等.無縫學習空間的技術、資源與學習創新——
2011年第11屆mLearn世界會議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1.6:8-19
[3] 陳智敏,呂巾嬌等.我國高校教師微課教學設計現狀研究[J].現代教
育技術,2014.8:20-27
[4] 鐘琦,武志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
代教育技術,2014.2:26-33
[5] 韓玉娟.生活中的數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