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智
中考名著考查正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探尋之路。其間,情節考查是重點,針對情節出題者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命題質量仍是參差不齊。怎樣讓命題質量更上一層樓,更好地引導名著閱讀呢?結合多年名著閱讀指導和考查的實踐,筆者認為中考名著考查應在以下多個方面考慮。
一、多點考查優于獨點考查
翻開歷年的中考試卷,特別是2013年中考卷,不難發現名著考查試題幾乎如出一轍地要求考生敘述某一故事情節,只考查一個單獨的知識點,即獨點考查。有經驗的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就可能不會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上下功夫,而是指導學生在背誦重點情節上做手腳,讓完完整整的名著閱讀變成支離破碎的情節背誦,讓飽含熱情的主動閱讀變成有口無心的被動記憶,讓原汁原味的閱讀享受變成機械生硬的灌輸折磨。而多點考查,即考查多個知識點、多個情節,讓機械背誦者答題受掣肘甚至失靈,讓不閱讀原著者山窮水盡,這樣把師生都逼上閱讀的“梁山”,從而在真閱讀中體驗精彩、收獲快樂。
如福建寧德這樣考查:
打虎英雄武松在上梁山之前有許多精彩的表現,請你將以下事件按先后順序排列,并選擇其中一個加以概括(60字左右)。
①景陽岡打虎②大鬧飛云浦③血濺鴛鴦樓④醉打蔣門神⑤怒殺西門慶
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③⑤④②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④②③D.①③②⑤④我選的情節是:______
情節概括:_____
這個題目至少關涉5個情節,甚至更多,要求考生將原著重要情節在頭腦中像放電影般迅速過一遍,而且要熟悉情節發生的先后,不讀原著,很難選出正確答案。這樣的考題,考驗的是考生有沒有閱讀原著,是不是認真閱讀了原著。
二、專題考查優于散點考查
一些出題者力求考查的全面,從不同的角度出了若干道題,但這些考題間并無關聯,從數量上看只是零散的幾個點,而從本質上講仍是獨點考查,這種考查可稱之為散點考查。而如果我們圍繞某一點、某個方面、某個專題,尋求名著間的關聯,將若干名著整合,就會形成專題考查。
如浙江舟山這樣考查:
文學名著中,有許多與酒有關的經典情節,令人難忘。閱讀下列片段回答問題。
(甲)▲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連斟兩碗酒,壯一壯膽,把方才這些小心收起,將平日的兇惡樣子拿出來,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乙)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綽了哨棒,立起身來,道:“我卻又不曾醉!”走出門前來,笑道:“卻不說‘▲不過岡!”手提▲便走。
(丙)曹操曰:“適見枝頭梅子青青……今見此梅,不可不賞。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會。”玄德心神方定。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操遂不疑玄德。
(1)(甲)文中“▲”處描寫的人物是()
A.鄭屠B.張鄉紳C.胡屠戶D.丁舉人
(2)(乙)文“▲”處依次應填入的內容,正確的一項是()
A.三碗樸刀B.六碗哨棒
C.九碗鋼叉D.三碗哨棒
(3)下列內容與(丙)文故事情節不相關的一項是()
A.劉備下后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
B.曹操指稱自己和劉備為當今天下英雄
C.趙云進門欲斬曹操,被劉備制止
D.劉備聞言失驚落筷,時值雷聲大作
這一大題雖然簡短但信息量大,它考查了三部名著——《儒林外史》《水滸傳》《三國演義》的相關內容——吃酒情節的描寫。妙的是它不光考考生,也在提醒考生,啟發考生,閱讀名著要注意課內課外的結合,要注意名著間的勾聯,要有歸類思想,要有整體意識,將來甚至可作專題研究,如名著中關于“眼睛”的描寫、“夢”的描寫、“吝嗇鬼”形象的描寫等等,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高妙處如何。這樣由讀變成了思,由思變成了研,這樣閱讀名著的效果會大幅提升。
三、側面考查優于直接考查
前面的考查都是只要知道情節即可直接答題,得出正確答案,思考一步到位,無須拐彎抹角,這種考查可稱之為直接考查。而有些考查知道情節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還要發現情節中的精華,在曲徑中通幽,這樣的考查可稱之為側面考查。
如浙江寧波這樣考查:
下列故事出自《水滸》,如果要你以“合作”為話題發表議論,請選擇你認為合適的一個作為你表達觀點的依據,并簡述理由。
A.大鬧桃花村B.汴京城賣刀
C.智取生辰綱D.三打祝家莊
我選擇(),理由:_____
這一題首先要熟悉四個情節,而且還要考慮,哪個情節中飽含“合作”的元素,要對情節二次加工,在情節和答案之間尋找橋梁。本題選C可以,吳用一行七人因為相互合作,精心策劃,劫取了生辰綱。選D也是可以的。因為孫立等人和宋江里應外合,才順利打下祝家莊。這樣讓學生不只是停留在名著情節生動曲折,還在教育學生形成諸如團結、誠信、堅韌等優秀品質,拓展了名著的功用。
四、趣味考查優于平淡考查
趣味像一副興奮劑,讓考試成為一場快樂之旅。趣味像一副催化劑,讓學生的閱讀熱情更加高漲。今年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就要求考生寫笑話、編故事,可見考試并不一定要正兒八經、一臉嚴肅。條條大路通羅馬,趣味之路更通向人才高地,趣味考查是一種高品位的考查。
如浙江溫州這樣考查:
下面是《黃永玉大畫水滸》中的三幅畫,任選兩幅,根據圖意和圖上的文字寫出人物姓名或綽號。
我選圖()和圖(),人物分別是()和()。
這樣由圖像到文字,由文字到圖像,將文字、圖像很好地結合,就像在讀一本薄薄的小人書,童年閱讀的幸福又充溢心間。因為有趣,讓考生覺得親近,更易開動腦筋,激勵今后的持續閱讀、主動閱讀。
五、多元之解優于一元之答
許多名著考查的答案常常就是一個朝代、一本書名、一個人名、一個情節,即總是一元之答。而有些題目只要開動腦筋,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多元之解。顯然后者培育了發散思維,讓考生從不同角度去解讀原著,也豐富了原著,更具考查價值。
如河南這樣考查:
《魯濱遜漂流記》也被譯為《魯濱遜歷險記》,你認為哪種翻譯更合適?請結合具體情節簡述理由。
這道題答案就不唯一。答譯成《魯濱遜漂流記》更合適可以,答譯成《魯濱遜歷險記》更合適也可以。關鍵是要熟悉原著,結合情節講理由。如因為魯濱遜不甘于過安穩平庸的生活,一生都在四處闖蕩,“漂泊不定,命運多舛”,多次遭遇海難,被海盜俘虜過,多次遭受野人和野獸的襲擊,流落荒島近28年,“漂流”更符合其四處闖蕩的生活經歷,因此譯成《魯濱遜漂流記》更合適。或因為魯濱遜勇于挑戰,一生多次遭遇險境,不管是遇到海難,被海盜俘虜,還是遭受野人和野獸的襲擊,他從不放棄希望,用驚人的毅力和智慧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從險境中掙脫,因此譯成《魯濱遜歷險記》更合適。
如貴州安順這樣考查(2012年中考):
下面是中國互動媒體集團CEO洪晃評四大名著的精彩語句,請根據你對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感悟,以劉備的創業為例進行簡要說明,對洪晃的觀點給予支持。
西游:出身不好,想成佛是有難度的;
紅樓:出身不好,想嫁人是有難度的;
水滸:出身不好,想當官是有難度的;
三國:出身不好,想創業是有難度的。
劉備:
這一題答案更多。如出身低微,年輕時曾以編席織鞋為生,起點低,可見創業艱難;起事后,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四處投靠,足以說明創業艱難;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誠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也說明創業艱難。
這樣的考題,不拘一格,見仁見智,既能全面深刻地考查名著閱讀,又有利于學生多元思維的培養,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總之,名著考查要引導師生回到原著,閱讀原著,研究原著;勤于閱讀,樂于研究;熟悉名著,豐盈生命。這樣的考查就吻合了名著閱讀的初衷,就起到了名著閱讀的應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