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平谷馬坊物流基地打造成為北京國際陸港終于如愿以償。
11月17日,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正式批復馬坊物流基地的北京平谷國際陸港為臨時對外開放口岸。在此前的11月3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已正式同意將平谷國際陸港列為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并明確待其獲得對外開放口岸相關資質后,直接列為進口肉類指定口岸。
接連而至的重磅新聞,被解讀為平谷馬坊物流基地成為國內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正式投入運營的國家內陸食品指定口岸的標志性事件。除指定基地進口肉類外,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正組織驗收基地的進口海鮮等水產品指定口岸,完成驗收審批之后將報備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復。此外,依托在建的14.4萬噸冷庫中的氣調庫,馬坊物流基地正在向國家質檢總局申報成為進口水果指定口岸。
不僅如此,目前,馬坊物流基地正在積極爭取納入“十三五”國家口岸發展規劃,在“十三五”期間有望躋身為國家正式的對外開放口岸。
很顯然,在獲得重大突破性進展之后,馬坊物流基地正在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從哪里來?
值得注意的是,馬坊物流基地幾乎同步斬獲了開放口岸和指定口岸雙重身份,這種打破傳統邏輯的突破性進展,足以看出基地的與眾不同。
平谷馬坊物流基地位于北京市東北部,地處京津冀交界處,毗鄰京平高速公路,距天津港135公里,距京唐港140公里,距秦皇島港230公里,距首都國際機場35公里,距馬坊鐵路貨運站2公里,地理區位優越、海陸空鐵交通運輸條件便利。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讓北京市對馬坊物流基地始終另眼相待,設立之初便被規劃為北京市四大物流基地之一,定位為北京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物流節點和京津發展走廊上的重要通道,并納入到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2008年,馬坊物流基地成為服務保障奧運的應急通關點,北京海關在平谷設立平谷區馬坊物流園區通關監管點。2010年,作為天津港在內陸地區的延伸,北京平谷國際陸港成為海關的通關轉關點啟動運行,馬坊物流基地也由此正式躍升為北京口岸型物流基地。此后,在國家海關總署和國家質檢總局的支持下,馬坊物流基地形成了24小時電子預申報,一站申報、一次查驗和一次放行的工作模式,奠定了基地快速發展的基礎。
自2010年北京國際陸港開關運行以來,馬坊物流基地迅速成為北京市兩個開展海運集裝箱進出口業務的內陸口岸之一:2010年完成外貿集裝箱貨運量1726標箱,2011年突破1萬標箱,2012年突破3萬標箱,2013年達到4.1萬標箱,完成進出口貨值14.3億美元,形成關稅20.3億元。今年1-10月,共計完成外貿集裝箱貨運量3.85萬標箱,轉關貨物總重量16.3萬噸,貨值12.5億美元,全年預計外貿集裝箱貨運量可突破5萬標箱。
但漂亮的數字背后,其實對于平谷而言,更多的還是在“看熱鬧”,“從通關轉關點進出口的商品,要求從別處拉過來經過關檢查驗之后直接轉出去,無法產生倉儲、加工、交易等環節,也就意味著不會對轉關點所在地方產生直接的貢獻。”馬坊物流基地管委會主任張立新說。
在為國家增加關稅的同時,如何讓平谷和北京市因此同步受益,無疑將通關轉關點升級為正式的開放口岸是最理想的結果。為實現這一目標,北京市領導可謂不遺余力:市委書記郭金龍就基地申報對外開放口岸,親自與國家海關總署于廣洲署長進行多輪溝通,副市長程紅就基地申報進口肉類指定口岸,親自與國家質檢總局支樹平局長積極協調……
經過市級領導和市海關、質檢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今年5月,馬坊物流基地迎來了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的現場調研,在充分了解了基地發展條件和思路后,汪洋副總理對基地申報開放口岸和指定口岸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此后,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局畢克新副局長、國家口岸辦黃勝強主任先后來到馬坊物流基地指導開放口岸和指定口岸的建設和申報。
2014年11月,馬坊物流基地終于修成正果,開放口岸和指定口岸的獲批也足以成為基地命運轉圜的重要里程碑。
向何處去?
將陸港申請成為進口食品的指定口岸,并非是馬坊物流基地的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基于多年形成基礎所做的理性決策。
張立新告訴記者,經統計,2013年,經北京國際陸港進出口的貨物中,食品類貨物達到6080標箱,食品進口成為了馬坊物流基地的特色之一。進入到2014年,這種趨勢愈發明顯,國際陸港1-6月形成了交易貨品貨運量共3256標箱,其中食品(巧克力、冰淇淋等)為2533標箱,占形成交易貨品的77.8%。
伴隨著基地相關資質和發展方向的進一步明確,馬坊物流基地的未來定位也隨之清晰,張立新將其歸結為“口岸+平臺+基地+集聚區”。
作為口岸的定位其實并不難理解,張立新指出,在獲得相關資質后,馬坊物流基地已經成為服務首都的主要海運口岸。由于馬坊物流基地地處的位置,以及周邊的交通聯絡條件,本身就適合建成北京面向海運的重要通道,而作為天津港在內陸地區的延伸,基地成為開放口岸,一方面使得北京的口岸布局進一步優化,彌補了北京缺乏海運口岸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基地成為了承接港口與京津冀城市群的樞紐和節點,進出口食品可以在履行完關檢手續后,以口岸直通的方式進入港口和城市,既可以快速高效地滿足城市需求,又能極大地提高企業的通關效率。
所謂平臺,是指馬坊物流基地將建成服務首都的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平臺。事實上,在成為北京國際陸港的幾年間,馬坊物流基地已經積累了相當強的硬件基礎。據了解,基地已經建成2萬平米聯檢業務樓、1.8萬平米監管倉庫和查驗平臺、2000平米現場查驗樓、5.1萬平米監管堆場、1.8萬噸全自動立體冷庫、海關H986大型查驗設施、檢疫無害化處理中心等通關、通檢設施。此外,還建成1.2萬平米電子商務大廈、2萬平米會展中心和9萬平米的標準化倉庫,正在建設14.4萬噸全自動立體冷庫、5.2萬平米展示交易中心、7.5萬平米辦公設施、10萬平米標準化普通倉庫以及70萬平米會展、商業、酒店等配套設施。“僅立體冷庫一項,在北京能夠擁有如此規模的僅此一地。”張立新說。
如今有了開放口岸和指定口岸的名頭,再加上基地倉儲和商業設施,張立新表示,未來的基地將有望成為進出口食品展示交易和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的重要平臺,將進出口食品的倉儲、加工、交易、配送等環節留在平谷,構建現貨與期貨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進出口食品交易市場,形成基地核心的市場競爭力。
而構建形成平臺之后的馬坊物流基地,將有條件發展成為服務首都的高端物流配送基地,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貨物流通,由口岸衍生的馬坊物流配送將包含進出口產品的加工分裝中心、冷鏈流通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和多式聯運中心,真正成為境外產品進京和北京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樞紐。
由此,馬坊物流基地將有望成為首都現代物流產業的集聚區。在張立新看來,現代物流不僅僅是聚集一批運輸企業,而是既有物流企業的總部,還包括物流結算、保險等物流金融產業,也有信息平臺、物聯網、質量追溯、衛星定位等新興的物流科技產業,還有大量服務于貨物進出口的會計、法律等服務企業。
未來可期
打通了北京的“入海口”,既可服務北京的海運進出口需求,又能帶動平谷的經濟發展,但問題是,升級為一個對接海港的開放口岸,馬坊物流基地勢必將會分食一部分北京周邊港口,特別是天津港的業務量。
“天津港已經是國內第三大港,業務量非常大,馬坊物流基地成為開放口岸后可以有效分擔一部分經天津港服務北京的進出口業務。”張立新認為,馬坊物流基地與天津港的定位不同,馬坊主要是服務北京市的城市消費需求,天津是服務整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北京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型城市,每年20萬標箱的進出口貨物中,出口的量非常小,隨著北京全新的功能定位和國家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未來還會有大量的國際機構進駐北京,必將催生出更多的消費需求,如今有了馬坊物流基地這個地處北京的海運口岸,進出口企業和消費者都能從中受益。
事實上,馬坊物流基地近幾年貨物進出口的服務范圍也印證了這一觀點。統計顯示,馬坊物流基地服務的區域主要為北京14個區縣,以及天津薊縣、河北三河、山西、內蒙等地,貨物種類涉及汽車配件、機電設備、食品、紅酒及化妝品等,主要以消費品為主。
而有了北京這個“入海”的開放口岸,再依托北京2000多萬人口的巨大消費能力,將口岸、消費力、中關村等要素資源拓展到鄰近平谷的河北、天津等地,還有可能吸引到各地的物流、商貿企業向基地周邊聚集,由此進一步拉動北京周邊地區的海運進出口業務增長。
其實,這種趨勢已經有所顯現。2013年,馬坊物流基地新增注冊企業100余家,截至今年9月,基地的注冊企業已經達到656家,其中物流企業350家,貿易類企業115家,廣告、展覽展示及文化類企業34家。
毫無疑問,隨著口岸的獲批必將加速相關企業進一步向基地集聚,而在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基地周邊區域與相關企業完全有條件協同做大進出口“蛋糕”。
但對于馬坊物流基地而言,新的壓力與挑戰也接踵而至。張立新坦言,根據規劃,馬坊物流基地一期完成了1.3平方公里的產業布局,現在已經全部實現了土地出讓,項目建設也在進行之中,而今基地升級為開放口岸后,相關企業的積極涌入正與之形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基地亟需拓展承載產業發展的更大空間。
“現在政府已經把舞臺搭好了,想來唱戲的企業非常多,但很顯然這個舞臺的容量實在太小。”張立新說,平谷區計劃利用“十三五”規劃契機,拓展3平方公里的基地發展空間,倘若目標能夠實現,馬坊物流基地的未來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