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樂


“新高德”戰略發布會上,作為新掌門人的俞永福宣告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戰略計劃:高德地圖將專注用戶需求,專注做最好的地圖導航產品,專注地圖導航產品的技術研發,并且放棄O2O,三年不求商業化。
這個消息伴隨著高德內部大量的裁員、離職和調整消息發布出來,讓人聽了難免覺得有敲響了喪鐘的意味。因為從新高德“話事人”俞永福的多重身份來看,高德這個當紅不到半年的小媳婦似乎最終鬧不過悍公婆——被并入阿里新成立的事業群,成為UC麾下馬前卒,失去了未來參與阿里核心業務的機會。
這讓人不禁想問,曾經是中國車載地圖頭牌的高德,為什么會走到現在的窘境?
成也蕭何:曾經的行業第一
早在塞班時代,高德就是數千萬“機友”群體中曝光率頗高的名字。作為最早一批以互聯網地圖為方向的公司,高德于2002年赤手空拳闖入中國從未向企業開放的導航測繪領域。對于創始人成從武來說,在私家車還十分金貴的那個時代,他與姜德榮、肖軍殺入的這個領域,算不上藍海,而只是一個空白。
有媒體曾報道,當年高德根據日本廠商提供的導航硬件,做出了第一批導航地圖數據產品,結果因為導航地圖沒有獲得國家許可資質,日方不敢用。這也迫使這家民營企業在數據質量上更堅實地下起了功夫。這時的高德是一個數據服務公司。
2004年6月,高德得到國務院批示、獲得國家測繪局頒發的導航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該資質的民企。2007年6月,高德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車載前裝導航軟件進入市場,并成功轉型為軟件技術服務公司。2010年7月1日,高德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按照高德技術副總裁董振寧的說法,在當年,他們的用戶已經達到3億,而早前的媒體報道是,高德在2013年12月用戶量過了2億大關。
數據上的真偽已無任何判定的必要。成記高德時代,其基本生存形態就是一個軟件公司,缺少互聯網公司熱衷的營銷沖動,埋頭做著技術活,安心在車上做著導航。車載導航和電子地圖,都是用最原始的丈量方法搜集道路數據。步采員點著PDA,記錄每個寬度超過5米的店鋪的位置,一天要走8到10公里路。車采員駕著車用攝像機掃街,每天100到300公里的路程。就這樣用“腳”丈量道路信息三年,高德實現了數據全國覆蓋……
這種發揮極致的地面推動,讓高德成為國內底層地圖數據的頭牌,唯一能夠與之比肩的是給百度、搜狗提供地圖支持的四維圖新。
敗也蕭何:出身決定命運
成從武認為,高德窮極多年之力采集的地圖數據,能夠消化的汽車數量是有限的,而有定位需求的中國人數量無疑要高出幾個乃至幾十個數量級。這是對目標受眾的精確判斷,然而高德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數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生產的“物料”,谷歌百度并未生產出數千萬個網頁、阿里亞馬遜也未制造出什么商品、騰訊twitter從來也沒創造過任何一個可以與人溝通的“電子朋友”,他們使用互聯網平臺解決所有問題,數據水到渠成。因此在面對百度地圖的競爭時,高德不斷強化的“專業、準確”策略失效了,基于傳統思維對終端(產品)的重視,高德并不適應互聯網企業爭奪入口和流量的高舉高打,生生將自己拖入了泥潭不可自拔。
到2013年下半年,百度地圖就已然露出了反超之勢,雖然依靠時間優勢高德在累計用戶量上還保留些許優勢,但在活躍用戶市場份額這個關鍵的指標比拼中,高德徹底敗北,導航+地圖兩款產品的活躍份額落后百度地圖30%之多。
高德血管中流動的是傳統廠商的血脈,它不得不向互聯網廠商快速吸取養分——這就是高德最終選擇下嫁阿里的真正原因,也是在UC這個親兒子的威壓之下,最終慘遭邊緣化的本緣。雷軍的小米可以喊出“互聯網思維”、王興的美團可以把“第四互聯網巨頭”掛在嘴邊,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是真真正正的互聯網企業,可以游刃有余地生存在這個遍布刀鋒的叢林當中,而高德不能。
然而在接受阿里拋來的橄欖枝以前,高德似乎并沒有清楚地想過“吸收阿里的經驗與養分”還是“被阿里的小弟UC鯨吞”這個致命問題。
2013年5月戰略入股高德時,阿里承諾的“高德將保持獨立發展”言猶在耳,然而一年之后高德卻委身UC之下,不能不讓人感嘆互聯網企業的“心黑手狠”。
壯士斷腕:實為亮劍?
根據2014年8月發布的最新CNNIC《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百度地圖以63.7%的用戶使用率排名首位,另外,高德地圖、搜狗地圖、谷歌地圖的用戶使用率分別為 32.4%、14.5%和13.9%。原本在地圖領域有著極強號召力的高德,在互聯網轉型之中,頹勢似乎不可避免。
有人認為,高德方的失利,主要在于對互聯網基因不夠適應,用賣軟件的思維進入提倡免費共享的互聯網領域,必然遭遇挫折。去年8月底,百度率先宣布導航App免費,高德跟進,隨后沒有多少收費后遺癥的百度又對此前付費下載App的用戶退款,則讓一直以付費服務占據市場的高德難以應對。這一切,和當年沒有歷史負擔的360以免費殺毒,快速打破瑞星、金山等軟件思維企業的包圍圈如出一轍。
但也有人認為,和殺軟不同,地圖服務基于每一個用戶的實際生活體驗和感受更為強烈,僅僅靠免費并不足以徹底改變格局。回過勁來的高德已經基于它原始積累多年的底層地圖數據,在謀劃反戈一擊。
俞永福的發布會上,針對用戶提出的“你敢用,我敢賠”活動,就被他們解讀為針對百度免費模式推出的應對之策。新版高德地圖App加入了糾錯機制,導航結束頁面加入了一個新按鈕——如果用戶導航結束目的地有誤,按照錯誤目的地與真實目的地的距離來計,每公里高德賠付2元。
而面對這種完全比拼用戶體驗的方式,百度采取的依然是短期的用導航送積分活動,并在國慶長假期間,加碼為使用百度地圖或導航還有每天百萬元獎金。這種簡單粗暴的利誘模式,是互聯網企業的慣用方式。
“百度還是不敢直接比拼地圖質量”,有業內人士對此揶揄道:“靠免費搶了用戶,卻未必能夠在服務上守住用戶。”俞永福在發布會上就若有所指地稱,一些互聯網地圖廠商以O2O的名義將盈利的商家廣告推向用戶,比如團購導航,“高德地圖絕不會為了商業利益破壞用戶體驗,堅決不做‘團購導航”
他們認為高德依然有翻盤的機會。“放棄O2O,或許是壯士斷腕,但專注于LBS(基于地理位置服務),則未必與高德一貫嚴謹、堅韌的風格背道而馳。高德三年不求商業化的初衷,根本目的在于磨劍,而不是急功近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亮劍。”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失去名字的高德
其實去商業化這一信息,早在8月的互聯網大會上,就已經從高德技術副總裁董振寧的媒體訪談中,透露出來。他直言不諱稱:“位置服務屬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基礎服務領域,高德要把出行和基礎服務能力踏踏實實做好,在阿里這種集團內,不大有財務上的壓力,可以專注做一些事情。”包括成從武也在早前對媒體表示,高德現在最重要的事,不是賺錢,而是做好整個生態系統,以及把產品做精,商業化將是水到渠成的事。
似乎在俞永福登臺之前,高德的高層已經就發展方向達成了統一。
余下的問題則是如何讓底層地圖數據變得更加完美,以實現LBS上的優勢最大化。高德的一個野心是讓三億用戶提供眾包數據,成為位置信息提供方。這并非簡單的設想,而已經被高德在實踐。據稱,目前,高德地圖眾包數據采集已經覆蓋了60億公里的道路,收到70萬以上的交通事件分享,總計10萬公里、15萬處的道路更新,以及100個城市,178萬公里的高速覆蓋。
而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亦可為高德的底層數據提供獨家資源,如俞永福就舉例,每年“雙11”過億的包裹背后的地址信息能為高德矯正道路數據,這是“花錢也買不到的”。而在負責技術的董振寧口中,來自阿里巴巴的兩百萬輛物流車的數據,加上高德原有的30萬輛出租車數據,高德現在每天的數據應用覆蓋已經達到2億公里。今年第二季度高德發布的中國主要城市的擁堵交通報告,恰恰是這一大數據的一個社會價值“副產品”。
他們認為,依靠扎扎實實從軟件公司時代積累的底氣,以及從母公司阿里巴巴那邊得到的獨家數據支持,高德之后的身段只會越來越低,真正沉入到地圖數據的底層之中,成為LBS的最基礎入口。一旦這一計劃得到完美實現,則專心打基礎的高德將逐步變成各種基于地理位置服務的LBS應用們的首選,表面上這并不賺錢,但有了這個最低的底氣,至于本身脫胎于LBS的O2O之類商業頂層設計模式,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其他的事,讓阿里旗下的各大網點負責即可。
“高德無須賺錢,只要服務于阿里巴巴商圈,讓集團有錢賺就行,就如未來高德不一定要有名字,哪怕叫地圖也無妨。”
一切似乎非常合理,但蹊蹺的是,新戰略發布會前后,高德地圖COO兼傳統企業和技術業務負責人張勤,以及高德前任CEO現任“特別顧問”成從武均未出現。明眼人都知道CEO特別顧問是個虛職,之所以能達成協議讓成從武還留在高德,一定程度上是為穩定高德原有人員的軍心。可以預見,未來成從武,甚至最近據傳職權有所調整的兩朝元老張勤都將逐漸淡出新高德。
俯首UC之后,高德人十余年遍及中國的足跡也許會慢慢磨平,關于地圖數據的爭論也將歸于冷清。多年后人們必然記得阿里的上市奇跡,也許會記得UC左沖右殺的戰績,而誰又會記得那個以激進而又保守、癡迷數據采集、開創了中國互聯網地圖時代的小圖商。
至于沒有名字的高德,是活著,還是已被阿里巴巴分食殆盡,每個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