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而后立
前不久,某鋼貿企業陷入困境,銀行正對其重點監控的時候,老板回福建老家辦事,手機沒電導致外界一時聯系不上,就一兩天功夫傳其跑路的說法就出來了。于是之前還正常做業務的企業都紛紛找上門要求還錢。最后該鋼貿企業竟破產了。老板看沒辦法應對,索性就真的跑路了。
這是真事。2014年以來,被新聞媒體公開報道的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破產清算、企業主“跑路”等較大事件,粗略統計就達500余起。如果說一個企業的失敗,歸結起來原因無非內外兩個方面,那么一個群體的困局呢?毫無疑問,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已經被逼到了懸崖邊上,風聲鶴唳。
要很好地理解當下中國,必須深刻理解時下傳播力很強的一個詞——“新常態”。這個詞在宏觀經濟領域的定義被西方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后經濟恢復緩慢而痛苦的過程。201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在外界看來,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經濟下行、缺乏新的增長動力,并且可能還遠未見底。
然而與之相對應,10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宣稱,根據購買力平價測算,中國2014年的GDP將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這究竟是最壞的時代,還是最好的時代?經濟學界常說,問同一個經濟問題5個經濟學家會有6個不同的答案。
迷惘的情緒和自負的情緒都有。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世界各國均陷入程度不同的危機之中,唯有中國風景獨好。而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經濟、政治、文化甚至在人們的心理上都出現了很明顯的結構性分化,整個社會都在爭奪話語權。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輿論場。恐怕十幾年后,我們才能在更大的背景下去理解這個時代,這個國家。它繼續保持著令世界矚目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腐敗與貧富差距也日益成為它必須正視的問題。
而最可怕的不是死去,是沒有希望地活著。作為這個國家經濟成長和績效最重要的推動力,企業和企業家們同樣在新一輪改革中尋求著動力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