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森
中國當前現實是什么?八十年代改革,一句話就講完了:30年的中國的計劃經濟實驗,走不下去了,必須改。1978年之后的經濟改革,實際上是全社會逐漸意識并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要搞市場經濟,要放開市場,讓人們去自然逐利,去進行市場貿易,去發財致富。
現在的問題完全變了。經過30多年的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已經從整體上來說已經市場化了。現在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一個完備的市場,缺乏一個良序的市場。
為什么我們還沒有一個良序的市場經濟?主要問題是政府在放出市場的同時,自己并沒有從市場中退出,而是更加強勢地參與其中,形成了一個政府控制市場、駕馭市場,而且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的格局。
到底這幾年有沒有國進民退現象?我說有,且非常嚴重。當然,國進民退,并不是像一些媒體所講的那樣是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企業的數目這幾年增加了,或者說國有部門產出的GPD相對于民營部門增大了,而主要表現為政府從市場發展中汲取的財政收入和其他預算外收入的份額急劇增大。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時,全國的政府財政收入才五千億元上下,占GDP的份額也才只有12%左右。到2013年,全國的政府財政收入,僅“第一財政收入”就達到12.91萬億元,加上4.1萬億元的土地出讓金,一共17萬億元。這還不算。加上其他政府基金性的收入,按照中央黨校周天勇的估計,2013年全口徑的政府收入,全部口徑的政府收入大概21.7萬億元左右。這說明,在2013年中國的56.9萬億元GDP中,有38%左右被控制在政府手里。
還有一個往往不大為人們所注意的現象:中國這些年形成了有一個巨額資產的龐大的中央銀行。這些年,中國央行的資產不斷膨脹,到2013年,央行的總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31.7萬億元人民幣,折合約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遠遠高于美聯儲、歐盟央行和日本央行。同期,美聯儲資產約為4萬億美元,歐洲央行約為3.12萬億美元,日本央行則約為2.2萬億美元。
央行31.7萬億元的資產,這是個什么概念?用這個數字除以56.9萬億元的GDP,我們今天突然發現每一塊GDP對應有56分錢的央行資產。這么個數字,再加上國民收入中有21萬多億元控制在政府手里,我們有一個多大多強的政府啊!
中國政府的21萬億元以上的廣義政府收入,加上31.7萬億元的央行資產,政府征稅、花錢和央行調整準備金和利率,全不受任何約束和制衡,這才是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政府對市場的超強控制力。再加上幾乎所有政府部門及其附屬機構差不多都在“經營市場”,各部門都有自己的大樓、地產、投資公司、高檔賓館或“培訓中心”,乃至自己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我們的政府與市場的的關系是如此絞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市場運作,哪是政府功能。
因此,到了目前中國社會轉型的關節點上,當今中國的問題不再是政府如何放開市場,而是反過來政府的權力要有制衡和監督,包括建立起政府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要有監督制衡,不能任由一個政府官員和行政長官自己說了算。可以說,現在中國下一步改革核心問題,應該主要不再是市場化改革,而是如何改政府,如何限制政府自身的權力的問題了。
我們的領導人曾說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中。仔細想一下,把政府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句話應該還有進一步改進的余地。比如修改預算法,你修訂得再好,畫的籠子再美好、再堅實,如果沒有相應的人大機構來制衡和監督財政部門的收稅和財政支出,建立預算監督制度的籠子有用嗎?從來不是建了一個籠子,老虎就自己進去的。建好籠子,要有看管籠子的機構和人員。
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如果中國下一步改革目標是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那關鍵就是要從整個改革導向上建立政府權力的制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