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
唐詩宋詞雙峰并峙,美不勝收,給中華民族以永恒的精神滋養,走近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選修),名家薈萃,溢彩流光;而有的教師功利地把詩詞的鑒賞簡化為高考詩歌鑒賞題,使抽象的鑒賞術語,繁瑣的知識介紹與呆板的答題套路充斥課堂。于是,鑒賞變為訓練,唐詩宋詞學習應有的詩情畫意沒有了,典雅的審美享受沒有了,精神陶冶和文化傳承也沒有了。對此,我從一輪教學的困惑到二輪的嘗試教學改變,努力還原《唐詩宋詞》選修課應有的美麗風景,讓孩子感悟、收獲這份美。
一、在解讀意象中尋美
古詩詞多用意象來表情達意。我們解讀詩詞要抓住“象”(物象、景象、意象等),通過把握詩中的意象,最終理解詩歌的主旨和意蘊。
意象是情與景相融、心與物相通的統一體,從意象入手可以由表及里地品味它營造的意境之美。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全是名詞的組合:雞聲茅店,殘月當空,人跡板橋,微霜初降——只字未提游子的辛苦愁思,但無一字無不隱含此意,處處緊扣“早行”狀“目前之景”以見“言外之意”。十個名詞意象組合,境界全出,體現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水乳交融的妙然之境。
解讀意象的深層內涵有助于我們深入尋覓詩詞意蘊之美。中國古典詩詞中,有些經典意象,如楊柳、梅、蘭、竹、菊、蓮、松、鴻雁、杜鵑、鷓鴣、明月、流水、落花、芳草、夕陽等都具有特定的聯想文化意義,積淀了豐厚的文化意蘊和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對于這類頻繁出現的意象,教師要以點帶面,設計意象歸類題讓學生先行梳理,然后選擇最具代表性或者學生最難理解的進行點撥。如“草”,馮延巳的“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蕪”者,叢茂之草也,以綠遍天涯的春草的生機勃發喻閑愁的紛亂,難以消除;范仲淹的“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則以芳草的茫茫無涯際喻鄉愁情思的綿延不斷;賀鑄的“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草”是煙霧中的草,而且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的煙草,以草的面積廣大喻閑愁之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草原本生機勃勃,但在古典詩詞中卻成了“愁”的代言意象,我們必須多加揣摩,才能發現古典詩歌的“言外之意”“ 象外之旨”。
二、在品讀語言中悟美
唐詩宋詞是語言藝術,鑒賞時應以品讀為核心。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參讀、誦讀、美讀、比讀、議讀、評讀、研讀,各有側重,各有特色進行語言品讀,我常從煉字、煉句、煉意三方面入手。
品煉字,可抓住“詩言”“詞眼”,品讀語言之美。如《春江花月夜》課后“品讀與探討”的問題設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覺得作“待”好還是作“照”好?“待”,等待,似乎江月守候著千年不變的等待,陪伴她的只有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而“照”字只表現了月光照人的情景,沒用擬人手法,缺少情味,也缺乏“待”字的悠遠和悵惘的意境。通過比較,學生體味出詩詞用詞造句的妙處。
品煉句,就是抓住詩中制約著學生鑒賞的關鍵性詩句,設問激疑,讓學生由淺入深,理解詩詞之妙。如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讀起來淺白平易,學生很容易順著字面滑入“淺讀”的泥淖,教學時可以抓住尾聯“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設問激疑:詩人為什么會“淚沾巾”?說說你的理解。學生思考討論中,引導學生玩味上句中的“尚”字,體會“尚”字所表達的言外之意:朝代的更替,人生的滄桑,大英雄“而今安在哉”?這就讓人傷心落淚;再聯系注釋上《晉書·羊枯傳》的內容和作者的遭遇,體會作者藏在詩句之外的傷感,那就是羊祜為國效力,頗多政績,名傳千古,與山俱傳,可自己至今仍然是“布衣”,無所作為!學生有了這樣的鑒賞體驗和理解,再回過頭品味首聯、頷聯一氣而出的人生感嘆,才能對詩人的情感把握得深刻而到位。
品煉意,就是要品咂詩人對事物對生活的那種獨特的感受。對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是花,悲情李煜看到的是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才女李清照感覺到的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工部尚書宋祁感覺到的是“紅杏枝頭春意鬧”; 名列“吳中四士”的張若虛又是一種“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感覺了。當然,用情深,才有煉意深。
品味語言時,不論是煉字、煉句還是煉意,都要依賴學生的審美敏感,特別是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初感,在此基礎上,教師輔之以方法的點撥,或知識的補充,或真誠地贊賞,鼓勵學生圈點勾畫寫批注品味詩歌言,有言盡而意無窮的語言特點,以培養其純正的讀詩趣味。
三、在聯想探究中審美
中國古典詩詞有一套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審美眼光,古代詩人看宇宙、天地、山川、萬物、草木……一切一切都有自己的一個審美觀,每一首詩詞,都負載著審美的信息。我們能否讀懂古典詩詞,取決于能否用審美的眼光還原詩人的情感。例如你讀詩詞,見了“赤”字,絕不能只理解為紅色;見了“新綠”,你應該從樹枝發芽感受到新生、希望、青春的勃動、少年氣概等旨趣。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綠肥紅瘦”,只讀出“綠葉多了,紅花少了”是不夠的,它積淀著詞人深厚的惜花之情,以及對于韶華流逝而無限眷戀的生命意識;再往深探究一層,你還可能體悟到詞人流露出對社會歷史造成的“紅顏命薄”的感喟,對天物時序運行規律不可抗拒而感到人生的無常和寂寞。
賞析王維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時,首先要激發學生展開審美想象:月華如水,輕瀉松林,樹影斑駁,銀輝星星點點;山泉流淌,漫過青石,月映溪流,剔透新亮,泉聲淙淙錚錚。明凈清幽的山谷,雅致脫俗,明媚空靈,就像一幅素雅的水墨畫。讀到這個層面僅僅是讀懂了字面意思,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明月、松林、清泉”這些意象除了營造一種意境帶給讀者沁人心脾的審美享受外,你還能從中讀出另有的深意嗎?古人歸隱常會說埋跡林泉,遁隱江湖,此處松林、清泉還有比興寄托之意,詩人把山林之景寫得如詩如畫,就想歸隱這片山林凈土,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及對理想境界之追求。清人王翼云說:“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孟子曾經說過一句影響深遠的話:“誦其詩,讀其書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就是提醒我們讀詩要“知人論世”,所以教師要在重點、難點處設置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聯系詩人和時代深入思考,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學生審美修養。
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了解更多與詩作詩人有關的資料,會有助于加深拓寬他們問題探究的深度和廣度。答案不求唯一,要鼓勵學生在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鑒賞中努力開拓創新閱讀鑒賞的空間,培養鑒賞詩詞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