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李嘉誠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媒體和老百姓的高度關注。從李嘉誠拋售幾處物業,到賣掉屈臣氏部分股權等。每一次都引起非同尋常的關注,甚至是恐慌,“連李嘉誠都不看好中國了,我們這些小企業該怎么辦?”,這是很多企業家問過我的問題,我只能告訴這些企業家,不要受媒體的誤導,好好做自己的事。今天,我想就李嘉誠拋售物業背后的商業邏輯,以及李嘉誠的排兵布陣和戰略轉移,和國內的企業家談談,我們該如何向這位首富李嘉誠學習。我一直認為“只有蕭條的企業,沒有蕭條的行業”,因為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是一直都存在的,企業需要改變的只是經營方式。在目前的蕭條下,這位華人首富的投資經,可以為我們內地企業所借鑒。
據媒體的報道,李嘉誠已經把幾個物業拋售了,其中包括香港的百佳超市、嘉湖銀座廣場,以及內地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上海東方匯經中心,據估計總金額高達410億港幣,李嘉誠準備拿這筆錢去英國投資。根據我們所搜集的資料顯示,近幾年來李嘉誠陸陸續續在英國投資超過4000億港幣,他已經控制了英國25%的天然氣、30%的電以及7%的水,難怪英國人驚呼:“李嘉誠控制了英國!”
這次李嘉誠賣掉的4個物業,總收入是410億港幣,只占到他1.2萬億港幣總市值的3.4%而已。這么說起來比例似乎并不大,那么問題是什么?問題是過去幾年里李嘉誠在英國投資超過4000億港幣,這4000億港幣占到他整個商業帝國的1/3,也就是說李嘉誠整個帝國的1/3的投資量都轉移到英國去了,這才是值得我們關切的事實。
針對李嘉誠保守的性格,和他為什么決定投資到英國,我們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在我看來,李嘉誠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他的整個思路就是回報率不好的項目一腳踢開,回報率好的項目加緊投資。因此表面上看起來是李嘉誠拋棄中國資產去英國,實際上他是在貫徹自己的這么一個理念——提高投資回報率。不管這個投資在什么地方,在英國也好,在中國香港也好,在中國內地也好,反正他只是努力地追求投資回報率。那什么叫投資回報率?說白了就是利潤。
近幾年李嘉誠總共在英國投資了4000億港幣,其中較為典型的投資案例有:700億港幣收購了英國的電網,290億港幣收購了水廠,77個億收購了天然氣。我認為他這些投資一定是因為投資金額很低,因而回報率自然提高。所以這就是李嘉誠的經營理念,如果投入50塊就能夠賺到20塊的話那就是40%的回報率,他為什么不做呢?所以他投資4000個億到英國,這不是不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完全符合他的經營理念。
最后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在李嘉誠的所有業務中,地產是最好的,商業地產只租不賣,整體回報率超過50%;其次是基建,除了控制香港的基建之外還大量轉戰歐洲,所以繼續維持40%的回報率;再次是通信,通過低買高賣可以使回報率從5%暴漲到39%;最后是所謂的較差的零售,雖然只有7%的回報,但是賣掉百佳超市后可使整個零售業的回報率增加。
除了上述幾項業務外,還有能源和港口,目前還沒有看到他有什么新的、大的計劃。但我相信在我們不知道的當兒,他可能正在開始下一輪的投資行動,而且目的很單純,就是要拉抬企業利潤,提高回報率。這才是一個有序經營的保守企業家真正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值得我們內地企業家學習。
編 輯 孫 峰 cjamesu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