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廣海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團結協作,才能共創文明和諧的校風。
關鍵詞:人才;校風;誤會
實踐證明,教育實質上是整體勞動,教育過程是一種教育合力影響的過程,每個學生的成長都凝結著群體的智慧和力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每個活人之雕塑,是這個人雕一刀,那個人刻一下,有時是多刀并用。倘使刀法不合于交響曲之節奏,那便是處處傷痕,而難以成為完美之活雕塑。在刀法交響中,若投入一絲一毫的雜聲,都是對整個和諧的中傷。陶行知先生的比喻極其生動地說明只有教師之間團結協作,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尊重同事,互相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不在學生面前貶低他人,抬高自己關心集體;以自己的努力積極為集體創造榮譽,共創文明和諧的校風。
誠然,教師是學校的中流砥柱。只有擁有一支敬業愛崗、奮發進取、能夠充分釋放自身能量的教師隊伍,一所學校才有望提升品位,辦得有聲有色。但是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單薄的,俗話說得好:團結起來力量大。只有同仁們團結協作,互幫互學,才能在不斷地交往與協作中共同進步,學校也才有望發展。良好的教師集體會使教師產生強大的向心力,這是保證學校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保證,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離不開集體的支援和激勵。沒有教師的團結協作就沒有教師的教育成功,有了良好的集體,教師之間相互幫助,團結協作,就能有力地促進每個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師思想水平的提高,有益于教師身心健康。總之,良好的教師集體是每個教師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試想:如果我們這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們心理相克、相互貶低;冷漠無情、私字當頭、損人利己;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個個虎視眈眈、劍拔弩張,將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移植到校園之中,被這些烏七八糟的事情耗得筋疲力盡,無精打采,個人的才能被這些充滿火藥味的“硝煙”籠罩,怎能靜下心來努力工作?學校何談發展?教師集體內部一旦產生矛盾,一定要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相互諒解,消除誤會和隔閡。
比爾·蓋茨認為:一種協作的文化,在信息流的增強之下,就會使聰明人彼此發生可能的聯系。當一所學校擁有一定數量的人才并能良好地協作時,其能量水平將會激勵其產生新的思想火花。人生活在社會群體當中,有強烈的合群意識和需要。如果教師在相處與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納,有效地協作,就能夠很好地相互激勵;學會尊重、理解、寬容、關愛他人,對人情感真誠、善良;強化道德行為,用人格力量塑造心靈,以集體利益為重,樂于奉獻;倡導正當競爭,發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樣,同仁之間建立起平等、融洽的關系,其樂融融,其情濃濃,心情愉悅,干勁十足,教學質量定會蒸蒸日上,校容校貌定會日新月異,教風學風定會不斷凈化,構建和諧校園也就指日可待。
如今,新課改的洪流洶涌澎湃,席卷而來。要使新課改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并卓有成效,更需要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在新課改中,單個工作方式勢單力薄,合作工作方式勢在必行。要進行相互之間的密切合作,團結是第一要素。同學科教師之間要很好地合作,以便相互探究,學習和繼承別人優秀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共同提高;即使不同的學科,也要改變彼此之間孤立封閉的現象,加強合作。如語文教師可請美術教師幫助配插圖,也可請計算機教師指導策劃,制作課件……同時,一名優秀的教師除做好本職工作外,還應學會與學校管理者合作,工作中遇到難題,如果請校長給予指導和支持,將事半功倍。
再說,如果教師之間團結相處,共同協作,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時,質疑爭執,見仁見智,加強教學反思,就能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也利于發揮集體智慧。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永恒的榜樣。如果教師寬以待人、平等溝通、真誠合作,久而久之,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團結互助、互幫互學,團結協作的校風也就蔚然形成了。
(作者單位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上寺臺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