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桐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必須承認,以往我們的教學內容確實存在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現象,加之一些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偏重書本知識,不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這就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果。為此,我們亟待打破教材的局限,走出觀念的誤區。
新課程標準就更多地強調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為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與學生的具體生活情境相結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貼近生活實際,選用身邊的故事,采用靈活有趣的形式,使用通俗幽默的語言“零距離”詮釋數學問題,真正讓數學走進生活,讓生活服務數學。
教學語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是傳遞師生信息的通道。我認為,教師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通過打比方的方式,聯系學生的實際,可以形象地解釋數學概念,幫助理解記憶運算規則,走出認識及思維誤區,輕松解決數學問題。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開啟學生心智,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乏味為趣味盎然。使課堂氣氛充滿活力,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下面就列舉幾個教學中的實例。
教學因數與倍數時,如果a÷b=c(a、b、c均為非零自然數),則a就是b的倍數,b就是a的因數。許多學生則容易說成:a是倍數,b是因數。怎樣糾正能印象深刻呢?我同樣引用生活中的事例打比方。一個人有多重身份,同樣,一個中年男人林志,他是小學生林小志的父親,同時也是老工人林大志的兒子。光認定他是父親或兒子,都是不確切的。學生很快對出“下聯”,同樣一個數學8,它是4的倍數,同時又是32的因數啊。
再如,學完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后,我出示這樣一道題目,老師身高16( ),一名學生居然填的是“厘米”,我舉起一支鋼筆,苦著臉說:“老師在你眼里,原來像一支鋼筆這樣渺小啊”,還有一名學生則填“米”,我則睜大眼睛,欣喜若狂地說:“哇噻,原來在你眼里,我比電線桿還高啊。”開懷大笑后我兩手一攤:“拜托,還是用魔術把我變回自然本色吧!”
只要用心體會,教學中適用打比方和幽默的地方還很多。當然,并不是所有能引起發笑的語言都是幽默,教學中打比方也好,幽默也罷,都必須以教學內容為基礎,是一種教學機智,是智慧和知識的自然流露,是教師對教材的精準把握,是教師高超教育才能的體現!
(作者單位 遼寧省義縣稍戶營子鎮中心小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