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雁飛
摘 要: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推進,各大中小學校都在進行教學創新,以便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科學化教學。初中思想品德作為一門德育功能很強的學科,必須將學科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務必使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走進生活。也就是說,無論思想品德教學目標的設置,還是教學情景的設計、課堂導入的環節等都要注重生活性,體現與生活結合的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措施。
關鍵詞:思想品德;初中教學;生活化
初中的思想品德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讓學生學習該學科,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的品質。縱觀當下我國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現狀,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授與書本知識的梳理,而忽視了生活實踐。因此,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努力將思想品德之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結合起來,平衡統一兩者之間的關系,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學效果。
一、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1.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發掘生活化教學
要想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必須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材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自身的感悟、體會以及生活認知,隨著時間的增長,這些東西會逐步體系化,形成思想品德意識,這種意識會深刻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態度。因此,初中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充分體會學生的生活感悟,并將其加工到課本中去,實現課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有機融合,從而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難,教師只要在備案的過程中,將書本中的知識點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把教材內容生活化、實際化,學生饒有趣味,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去,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地位,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建立高效的思想品德課堂。
2.優選教材,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礎與根本,是學生學習的物質基礎。在教材的選擇上,教師應該慎重,堅持優選,保證思想品德教材的質量與生活化的比例。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課上,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盡力挖掘教材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讓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容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比如,筆者在課堂上談到“樂于助人”的時候,就根據書本上的名人事例進行講解,并讓學生根據生活經歷來舉例子。通過此舉,讓學生認識到名人樂于助人的事例與普通人的事例本質是一樣的,高尚品質的產生往往都是從身邊做起的,都是從小事而來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以此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樂于助人意識,讓學生通過生活認識到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含義。
二、堅持將思想品德新課生活化導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去激發學生學習該學科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興趣,使其能夠以最活躍的狀態接受教育,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該課程的學習中。那么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怎么樣增強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呢?首先,教師應該堅持將思想品德的新課用生活化的方法導入,提高學生對于此課程的認同感,消除學生緊張與厭惡的心理,做好課程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其次,還可以讓學生廣泛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經常運用的方法是充分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情感,比如,筆者有時候會在上課前給學生播放歌曲,運用歌曲來調動學生的思想感情,并將這種感情與現實中的生活結合起來,從而說出自身的感悟或者故事。如此活躍與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對調動學生的情感與積極性是極為有利的。
三、思想品德教師需將教學活動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師還需要將教學活動生活化。根據教學的生活化目標來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有目的、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一改傳統的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活動的參與者,把思想品德教師的教學活動變成學生親身體驗的生活經歷。
在思想品德課程上,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筆者記得在進行《飛躍理想》的章節教學時,就在任教班級里舉辦了一場以此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讓學生聲情并茂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并進一步地明確自己的理想與目標,為此努力奮斗。這就是聯系學生實際,將思想品德教材生活化的一個例子。在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心智,讓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去深思、去探究。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將教材內容生活化的過程中,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個性差異來選擇教學組織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生活需要來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
參考文獻:
[1]周曉舟.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初探[J].理論經緯,2010(00):376-386.
[2]胡田庚.關于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06):6-8.
(作者單位 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