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濤
摘要:漢語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深厚背景下的產物,是華夏民族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基之一。將漢語言文化傳承、傳播、傳遞,是每一個華夏子女的責任。古代文化的載體之一就是漢語言文學,用其研究古詩詞、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作用意義重大。因此,必須加大漢語言文學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他們的知識廣度、適應能力,通過培養相關人才,使他們具備全面的素質如古代漢語言文學功底、寫作能力、文化底蘊,從而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客觀全面的評價每一個文學作品。
關鍵詞:初中教學;漢語言文學;教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65-02
漢語是全球語言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語言之一,使用人群數量也僅次于英語。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培養人文素養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素養也是未來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在語文漢語言教學方面,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前瞻性,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出發,對學生進行綜合式培養。
1.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屬于傳統的人文學科。漢語言文學也是我國民族意識體現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步伐的加快,漢語言文學成為了當代人文關懷的焦點。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加入漢語言文學教學,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漢語言文學可以創造出豐富的社會價值,這種價值不同于社會發展帶來的良好的經濟效益。由于漢語言文學屬于傳統的人文學科,應具備人文學科所特有的標志。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我們不能夠單純地用理性的思路去規范,而是應該看到我國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市場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應該看到漢語言文學在我國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應注重的問題
2.1 教學內容是否合理建構的問題。文化的遮蔽,遠離了文學的真實性,淡薄了文學的情趣性,削弱了文學的味道,斑駁了文學的色彩。"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處理普遍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不容忽略的,這是漢語言文學需要想盡各種辦法應該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對于語文教學極度遮蔽的"結"。
2.2 漢語言文學是否能應運用到實踐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漢語言文學教學絕不能空口白話,教學方法必須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才能形成,只有通過長時間的教學實踐,才能找到最適宜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夠汲取豐富的教學經驗。
3.改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的措施
3.1 明確教育理念。首先應該正確的認識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理念,并將該理念作為漢語言教學的指導思想,在該理念的指導下可以優化漢語言文學教學。教育教學理念是一種觀點和信念,該觀點和信念是在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的前提下產生的,并且結合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教學經驗,這種理念是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積累產生的,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以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為培養目標,始終圍繞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來制定各個具體的教學方案;第二是理解和把握漢語言教育教學的核心,既要做到知識點全面講解,也要做到有所側重,突出重點;第三是豐富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應當與時俱進,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第四是構建和完善多樣性的漢語言課程體系,要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發展。 在漢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貫徹以上四點教學理念,才能夠達到真正的教學目標。
3.2 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從而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效率,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科的性質和學生的個人情況,采取具有針對性和引導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到漢語言的規律,更深層次的了解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梢圆扇』邮浇虒W,這種教學形式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可以營造出活潑的教學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和激發出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采取探究似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不僅增加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樂趣,而且也在師生的溝通交流中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感情。
3.3 豐富教學手段。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效率。漢語言文學包含豐富的教學內容,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臺相應的教學目標,采取有針對」陛的教學手段,比如可以采取傳統的朗讀、多媒體欣賞等。教學手段只是完成教學的工具,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如何使用各種工具,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傳統的教學手段雖然存在著一些缺陷,但仍然具有可取之處,只有合理的應用才能夠發揮其作用。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對學生語言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能夠用單純的考試分數來衡量。教師的主要職責是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
3.4 轉變培養模式。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應試教育在我國的教學體制中根深蒂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我國的教學體制中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因此在教學課堂中我們會看到,教學形式主要還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知識的講授,這不僅會導致教學效率的下降,而且也會降低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尤其是初中語文的漢語語言中包含了許多文言文知識,教師對其講解的重點主要放在對字、詞、句的講解上,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因此我們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文化、文學的熏陶,把重點放在對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上,最終發揮文學教學的優勢,培養出具有高尚人文情操的學生。
4.結語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項復雜的教學內容,語文老師應該努力將其貫徹到各個教學細節中,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進行學習,培養語文素養。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專業學習與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進一步傳承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 韓家勝,康佳瓊.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對接性思考[J].語文建設2014年20期
[2] 孟偉軍.淺談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性[J].中國職工教育2014年18期
[3] 陳曉茹.淺析如何進行好初中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J].學周刊2015年06期
讀與寫·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