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山
摘 要:《赤壁賦》作為蘇軾的一篇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篇,是需要人們認真體會其中的感情的。在教學時,讀在教學過程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才有理解文章中作者情感和文中山間明月和江上清風的可能。
關鍵詞:蘇軾;赤壁賦;情感;山間明月;江上清風
蘇軾的《赤壁賦(壬戌之秋)》,無論從詩文本身的語言還是其中的情感,抑或是其中透露出來的詩人對世事的洞察都可以說絕對值得我們這些后來人品味和學習。對學生來說,可能在具體理解其詩文意思的過程中需要費一番精力,但相信在多次誦讀之后,無論他們是否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其句子都會讓人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也頗有意蘊。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句,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因此,在教學此詩文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展開。
一、讀
讀,是學生學習古文很重要的切入口。只有朗讀成誦,才有可能從中品得一絲味道,才會有接著往下深入學習的欲望。教學本文,要引導學生從句子入手,直至朗朗上口,再引導他們理解詩文大意,進而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在引導學生朗讀本文時,(1)可以先讓學生默讀,在第一遍默讀的過程中把不認識的字標注出來,完成之后,再讀第二遍。(2)朗讀。在前面默讀的基礎上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試著理解文章的大意。此時,不要求學生完全翻譯出來,只要能把大概的意思復述下來即可。(3)默讀。在默讀的過程中,試著一句一句地翻譯每句話的意思。提醒學生翻譯時要學會利用課文下面的注釋,同時聯系以往關于文言文的知識。
二、譯
翻譯要在讀的過程中進行。首先是進行直譯,可以讓學生先完成課文的第一段。隨后對提問部分學生進行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翻譯進行評價,并引導學生完成意譯。并提醒學生意譯要注意的事項。這樣,在完成第一段的翻譯任務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三人小組為宜)的形式翻譯后面的段落。之后小組間互相進行展示,并最終確定翻譯。接下來教師對全班的翻譯進行評價、補充,直至完成對文章的翻譯。這是教學這篇課文其他方面內容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本文的前提和基礎。
三、找
在完成前面兩步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別找出文章中所敘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的人物、對話的內容、結果等。這些內容的完成,要先找具體的句子,然后概括要點。學生在完成這些內容的過程中,文章的大致內容在他們的頭腦無形中就明了了。找具體句子概括的過程同時也是又一次理解課文的過程,也是深化對文章的學習的過程。
在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內容以后,就可以進行句子的品析和情感的體會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全部找出后,讓學生按順序寫出來,并引導學生從中分析作者的情感是否有變化,是怎樣變化的。這樣,也就達到了理解本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引領學生從中體會文中作者賦予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情感,理解其所富含的哲理就會較容易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適時給學生提供一些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而且沒有實權。在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五年中他生計困難,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對受到的殘酷的打擊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又常常想要得到心靈的解脫。因此,他的文章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文章寫作背景的交代有助于學生對文章中作者感情的認識和理解。
這樣,文中所呈現的起伏有致的情意變化與主客之間暢恣的問答的學習目的也就達到了。
蘇軾的《赤壁賦》無論是其文字,還是其中所蘊含的“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慨嘆,都能讓人從中體會到別樣的滋味。
(作者單位 河南省商城縣職業高級中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