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苗
摘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該在課堂的教學中唱響普及法制教育的旋律。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是普及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當然也是普及法制教育的高效方法。教師在給學生傳授課堂知識的同時,也應充分地挖掘學科內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才能適時適度地滲透法制教育。
關鍵詞:學科滲透;法制教育;法律知識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發展的希望,法律素質在他們中普及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社會穩定程度。所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普及,幫助他們具備社會生活中的必備法律知識,使其養成守法習慣,學會應用基本法律,是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質的重要奠基工程。
一、學習法律基本知識,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要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首先任課教師就必須認真學習我國的《憲法》《義務教育法》《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與教學有關聯法律的知識。在平日的工作和教師的生活中還應注意、了解和搜集不同的典型案例,以便在教學中現身說法,為學生提供生動具體的法制宣傳材料。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內容
教師要遵循學科教學的特點,根據其規律,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一些法制因素,這樣對學生才能因勢利導,才能潛移默化地開展法制教育的滲透,使學科的教學與法制的教育融為一體。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我國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受法律的保護”的內容,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和認識“中國消費者基本權益保護法規”的內容,自覺樹立維護基本權益的法律常識,做個成熟的消費者。用“尊重他人隱私,維護基本權益”使學生明白個人的隱私權所觸及的內容,明白在現代社會維護他人隱私權不僅保護了國家公民人格的權利,也衡量了一個國家的個人地位與尊嚴。
三、創設一個課堂教學的情境來落實“法制教育”
創設一個優美的課堂教學環境與藝術氛圍,能使學生上課初就完全沉浸到“法制教育”的氣氛中,從而也能產生對學習知識的欲望。例如,在“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錄像片段:“一個兩周歲左右的小男孩,因生病要去醫院打針,結果被注射過量慶大霉素,從而導致小男孩藥物性耳聾……”錄像看完以后,教師再問學生的感受,抽幾位學生說出他們的感受?!胺稍谖覀兩磉呺S處可見”課堂教學中課堂情境的導入就是這樣的:“小紅家的樓上住著對舞迷夫婦。近來,每天晚上他們都會邀請同伴來跳舞,直至深夜。音樂的聲音把周圍鄰居擾得是不得安寧,許多學生的學習也被妨礙了。居民多次與這對夫婦進行交涉,但是他們都不聽……”鄰居是否可以把這對夫婦告上法庭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一問題。這些情境都可將學生的情緒與思想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的濃郁氛圍之中,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會因此而提高。
四、激發學生法律學習的積極性,滲透“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課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F在許多學生對于傳統說教式教學沒有興趣,甚至十分的反感。我們在課堂教學時,如何能激發現在的學生對法律知識感興趣,使他們能系統地掌握法律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在實踐中,教師可采用“我們來做小法官”“小小的辯論會”與“表演小品”等這些形式來滲透“法制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講“公民的義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我們是該享受權利,還是享受權利的同時履行自己應履行的義務呢?教師可以就此組織學生來一場辯論。辯題就是正方:“既要享受權利,也要自覺地履行義務”。反方:“多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或少履行義務”。在辯論時學生的熱情一定會很高,爭論也會非常激烈。辯論結束后學生自然就會清楚權利與義務實際上是具有一致性的,我們每一個人既是“權利享受的主體”,又是“義務履行的主體”。辯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刻。
一個個生動而活潑的案例與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法制節目,扣住了學生的心,也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明白了自己應該做一名“學法”“守法”“護法”與“用法”的好公民。
“法制教育”在《思想品德》中的滲透,必須依托教材,一旦離開教材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把握好“滲透時機”,教師應從教材出發去捕捉滲透點。只有找到了滲透點,才能將源遠流長的“活水”引出。除此之外,教師還必須掌握好滲透的程度。
參考文獻:
[1]苗萬華.情境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中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2]周廣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構建高效思品課堂[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
[3]達彪.初中思品課教學淺議[J].青海教育,2010.
[4]施維瑋.淺談怎樣上好初中思品課[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潘橋中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