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慶
[摘 要]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越發凸顯出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已經成為現實社會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在他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他們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需要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因此,關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開發和精神需求的滿足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旨在滿足當前社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了解當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狀態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再有針對性地得出相關解決意見。
[關鍵詞]老年人精神生活;養老模式;尊重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1 — 0060 — 02
一、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水平的穩步提高,我們周遭的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極其令人欣慰,除此之外,他們的心理也呈現著顯著的年輕化趨勢。然而雖然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普遍較好,但是其文化水平卻相對較低,另外,由于大多數老年人屬于農民,并沒有退休工資一說,其資金狀況也并不理想。這些原因都直接阻礙著他們參與精神生活的熱情和條件。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已經退出了創造社會價值的主力軍隊伍,擁有大把的閑暇時間,在物質生活得到巨大滿足的今天,毫無疑問,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就顯得極為重要了。我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籠統的歸結為運動型和文藝型兩大類,大多數老年人更加傾向于文藝型的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書法或畫畫、打牌或下棋、看電視或聽廣播等,而運動型的方式例如外出旅游、做健身等等卻并未得到廣泛地實行。但是不管怎么說,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地參與到精神活動中來,并呈現出不斷提高的熱情,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二、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差別大
首先,城鄉老年群體的收入差距較大。大多數城市老年人擁有政府機關單位補貼的養老工資或者其子女的收入較高,這就導致了城市老年人的可支配資金較多,對資金的支配也更加地自由,而農村老年人的收入基本上是靠子女提供,并不寬裕,有的甚至還需要做一些零散活計來幫補家用,因而其對精神生活的資金投入上顯然會存在較大差異。
第二,城鄉老年群體各種保險水平差異較大,據了解,直至前幾年我國農村老年群體中參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人數還是少之又少,與此同時,城鎮老年群體由于一直參與工作,由單位包攬其各種保險費用,大部分都能在退休后享受到一定的保險待遇。
第三,城鄉老年群體參與精神生活的方式存在差異。其中,城鎮老年人敢于嘗試更加多樣化的精神生活方式,他們積極活躍在各個地方,比如社區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各種文化館等,同時,他們對參與戶外活動比如旅游也更加感興趣。而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方式則顯得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看電視聽廣播、打牌下棋搓麻將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城鄉老年群體精神需求層次也存在顯著差異,城鎮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層次顯然高于農村老年群體。城鎮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健康文明,更多地參與唱歌跳舞、書法畫畫等文藝活動,更加有益于身心,而農村老年人更傾向于從事宗教祭祀、打牌麻將等活動。
(二)老年人精神生活設施不夠完善
首先,雖然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到綠地公園的建設,給老年人唱歌跳舞打太極散步等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是分布范圍不夠均勻,個別地區比較集中而個別地區又完全沒有。
其次,針對老年人的專業化設施比較少,使很多地方在擁有娛樂設施的情況下,老年人參與的情況卻并沒有得到改善。
(三)不適當的精神生活方式泛濫
在我國,麻將可以說是司空見慣,據調查,有一半以上的老人把搓麻將作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觀地說,麻將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人的大腦,活動人的思維,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年癡呆的威脅,但是,據調查研究搓麻將可能引發胃病、腦出血等毛病。而且在中國,大多數地區麻將被認為是賭博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年人若太沉迷于此,必然會帶來許多不良后果。
此外,在我國農村,對宗教的盲目崇拜也呈現出了越演越烈的趨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致力于宗教活動,甚至認為神可以主宰一切,把整個家庭的榮辱盛衰都寄托于神明,由此還產生了對現代科學技術強烈的排斥和不信任。
近年來,除了這些歷來有之的不良方式,很多不法商家也看到了老年群體的潛在價值,致力于開發老年市場,比如保健品、理療儀等,通過夸大功效獲取暴利。而老年人一方面由于自身條件限制,缺少這方面的有關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感到空虛寂寞,樂于參與這種活動,也較為容易上當受騙。
(四)傳統養老模式盛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孝道的國家,因此以子女為贍養主體的家庭養老模式成為最主流的養老方式。然而對于特殊的中國國情來說,勞動人口的大范圍流動,導致空巢老人的增加,另外由于老人與子女同住而使得大部分老年人往往要忙于照顧第三代的飲食起居而無法參與到精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對于以專業化機構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化養老模式,老人參與意志不強、社會養老機構數量嚴重不足、管理不規范等都使得其還無法被大多數人群接受。同時,許多老年人認為一旦參與社會養老,就會被認為是自己的子女不孝或者家里沒人為其養老送終,面子上都掛不住。在調查中,有位奶奶這么說到:“雖然聽別人也說過,去養老院有很多像我這個年紀的老頭老太太,我想起碼也有人講講話,不像我現在一個人在家,除了看電視就沒什么事好做了,但是我有兒有女的,只是不一起住,要是住進養老院不是被人笑話,兒子女兒也不會同意的。”這其實就是養老觀念的一種脫節。
三、改善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幾點意見
(一)加大宣傳與引導
我們要分別加強對老年人及其子女進行關于精神生活重要性的宣傳,促使其改變傳統的居家養老觀念。我們黨和政府不僅要在中央會議上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給予充分的重視,還應積極發揮媒體的作用,將這種思想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在全社會上形成關注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氛圍。針對子女忽視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做出了相應規定,這些都說明對老人的贍養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贍養,還包括精神上的贍養。而針對中國根深蒂固的居家養老觀念,政府可以聯合社區以及有關企業開辦更多的社會養老機構,使大多數的孤寡老人能夠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改變傳統的思想,從心底愿意嘗試新型的社會養老模式。
(二)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我國在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政府在投入財力物力人力建設公園綠地的同時應特別注意協調地區之間的平衡關系,爭取擴大基礎設施的范圍,使每個地區每個人都能實實在在地享受到。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養老院和各種老年志愿者協會等組織機構紛紛出現,而這些機構的籌建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還應鼓勵其自籌資金,完善資金運作機制。同時針對老年群體,在各大院校開設專門的老年護理培訓課程,擴大招生比例,以便于向社會和醫院等輸出更加專業的老年護理人才,使其能夠區別于一般的病房護理,更加適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三)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導老年人開展積極向上的活動
老年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不可能與青壯年等勞動群體一樣,能夠普遍地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與社會各界人士交流,他們的活動范圍急劇縮小,以至于社區成為老年群體的一個重要集中地。社區為老年人修建文化宮、老年人活動中心等,使社區老人能夠相互交流、相互照顧、相互傾訴,也為老年人與社會之間搭建了另一座橋梁。老年人由于所處年代的不同,不能認同當前的流行文化,我們應該通過必要的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明確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增加適合的電視節目比如戲曲、養生類節目等。
(四)子女應更加尊重和認同老人
子女應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抽出點時間來陪家里的老人說說話、聊聊天,讓家中的長輩參與到家庭決策當中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而為人子女的我們,不應僅重視自己的發展,應該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懂得反哺老人,關心和愛護他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尊重,但由于老年人漸漸退出了原先的社會關系圈,因此對他們來說來自家庭方面的尊重就顯得更加不可或缺了。讓老年人參與家庭決策,不僅使老年人的大腦得到了活動,更重要的是它使老年人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依然還是一個有用的人,能夠為自己為家庭做出一份貢獻,承擔一份責任。
〔參 考 文 獻〕
〔1〕肖振禹.重視老年人精神生活〔J〕.人民日報,1999.
〔2〕張建松.上海老年人幸福指數高〔J〕.大江晚報,2009.
〔3〕張衛東,方琳.上海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及精神文化生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
〔4〕孫鵑娟.北京市老年人精神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05).
〔5〕劉頌.老年精神生活:一個亟待關注的社會問題—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2,(03).
〔責任編輯: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