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賢
凈土宗作為中國佛教信仰人數最為龐大的宗派。宋、明以降幾乎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加之歷代佛教高僧的弘揚,使凈土信仰發展深入至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被統治者、士大夫與普通民眾所接受。但凈土觀念并非中國佛教自創,而是印度佛教影響下的產物。
一、凈土觀念的由來
按照佛教教義,凈土又稱為清凈土、清凈佛剎、佛國、佛世界、凈妙土等。是諸佛因位本愿成立的清凈莊嚴國土,也是諸佛居住的處所。在佛教經典中,凈土被描繪成無比美妙的世界而與穢土相對存在。
穢土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中的眾生多惡少善,污穢不凈,或稱為娑婆世界,同時穢土也指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出離穢土,往生凈土是凈土信仰的直接來源。而在印度佛教中,凈土觀念的出現是從佛陀本生故事與菩薩本愿演化而來。
首先,據學者考證,佛陀涅槃一百多年之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印度佛教內部發生分裂,分為上座系與大眾系兩大佛教派系。按照《異部宗輪論》中的記載,上座系與大眾系主要的分歧除了“法”、“我”的真假有無,“心性”的凈與不凈等教義問題之外,對于佛陀、阿羅漢的認識也存在著差異。上座系認為佛陀是人,擁有超人的神通,而他的偉大之處在于深邃的智慧,阿羅漢在解脫位上與佛陀沒有差別;大眾系則將佛陀的形象神格化,認為佛陀肉體、壽命、神通都具有無限性,阿羅漢不能完全信行佛法,仍需師長的指導。其中大眾系堅持高揚佛陀崇拜,以佛陀本人為藍本,創作出諸多菩薩的形象。佛陀的本生故事也被逐漸加工創造。根據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的研究,在南傳大藏經《小部》的《本生經》中,記載佛陀歷經數劫勤苦修行終成佛道的過程,其中在《所行藏經》中共錄有三十五則本生故事(高楠順次郎《南傳大藏經解題》),并以七波羅蜜(施、戒、出離、決定、真實、慈悲、舍)的結構作為框架將本生故事安排在每一波羅蜜下,但并未發展到以“菩薩行”作為根本,鼓勵教徒累世修行菩薩行終成佛道。直到大乘佛教經典的出現,“菩薩行”這一觀念才被確定。
佛陀本生故事的出現與菩薩信仰不可分割,是印度佛教從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發展的結果。大乘佛教的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思想被印度佛教廣大信眾所接受,踐行菩薩行的六度觀念逐漸被總結出來,而學習佛陀的多生菩薩行成為大乘佛教信眾普遍實踐的內容。
其次,“本愿”同佛陀多次輪回所稱的“本生”一樣,是相對于佛果而言,即菩薩因地所發的誓愿。如《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怛竭優婆夷品》中有:
“菩薩至大劇難虎狼中時,終不畏怖,心念言:設有啖食我者,為當布施行檀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愿我后作佛時,令我剎中無有禽獸道。”
在這則本生故事中,菩薩以身飼虎實踐檀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并發誓愿將來建立沒有禽獸的國土。大乘佛教經典中此類的故事很多,如:《道行般若波羅蜜經·釋桓提因品》、《放光般若經·夢中行品》中亦有類似的描述。
“本愿”所描繪的內容是諸佛、菩薩的凈土藍圖。在佛教看來凈土的建立是“本愿”完成的標志,而凈土的建成便是菩薩修行成佛的完成。大乘佛教經典中描繪的“本愿”觀念的主要有:《阿閦佛國經》中的阿閦佛二十愿、《佛說無量壽經》中的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佛說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中的藥師佛十二愿等等。
除此之外,佛教凈土又可分為他方凈土和唯心凈土兩種。其中,唯心凈土是以心作為建立凈土的依據,而他方凈土則與佛教觀念中的世界圖式相關聯。在佛教世界圖式中,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一切眾生生存的處所,并以欲界為最低,色界、無色界漸次增上。生活在欲界的眾生以貪欲旺盛為特點,無時不感受到身心痛苦的逼迫,除了承受生老病死的變化,更有求不得、怨憎恚、五蘊熾然等痛苦的折磨;色界與無色界依靠禪定的深淺次第而定,其中,色界又名四禪天,此間眾生雖然遠離欲望的束縛,一切物質皆為清凈,但仍被清凈微細的色法系縛;無色界中眾生色法雖滅,但承受定果。因此,佛教認為此三界仍在六道之內,雜染不凈。凈土則是諸佛所創,清凈美妙無與倫比的世界。大乘佛教經典中主要的佛國凈土有四個,即東方阿閦佛國,東方琉璃世界,兩方阿彌陀佛國,彌勒凈土。如《大寶積經》描寫的阿閦佛國:“普凈世界”中糧食富足,人民安樂,國中珍寶無數,服飾飲食,宮殿屋宅園觀浴池樓閣,皆美妙無比,悅耳的音樂無處不在,名香寶華遍灑國土:“普凈世界神妙豐熾安穩,五谷卒賤自然無價,眾民滋盛天人甚多,合以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車璩馬瑙珊瑚真珠,以成佛土城。有八交道平等若掌,其地柔軟如天蜿蜒,如兜率天。被服食飲宮殿屋宅,園觀浴池校露樓閣。其佛國土巍巍如是。”(《大寶積經·密跡金剛力士會第三》)凈土場景的描繪在佛經中均類似,阿彌陀佛國土與彌勒凈土亦然。都是美輪美奐,無可比擬。佛教凈土與現實世界相對立,是人們對苦難、無奈現實的摒棄,是對佛教理想國的想象。
二、凈土觀念出現的時間
在東漢時印度凈土觀念便傳人中國。其中,由支婁迦讖翻譯的《佛說般舟三昧經》與失譯的《后出阿彌陀佛偈》分別介紹了阿彌陀佛凈土。由支婁迦讖翻譯的《阿閦佛國經》介紹了阿閦佛凈土,這便是凈土觀念傳人中國之始。曹魏、孫吳、西晉、姚秦、劉宋時期,與彌陀凈土相關的彌陀經典相繼譯出,關于彌勒凈土的經典也在西晉、姚秦、北涼時期被逐漸翻譯為漢文。此后,彌陀凈土的信仰在中國佛教傳播過程中慢慢變為各種凈土信仰的主導,被廣大中國民眾所接受。
正如印順法師所言:“在印度的凈土思想,從印度佛教文化中發展出來的,所說的凈土境界,當然是結合著,適應著印度的文化環境,和他們的思想特征,這是應該注意的一點!”(印順:《凈土與禪》)因此,考察中國佛教凈土觀念的源頭,必須重新回到印度大乘佛教中尋找。印度凈土觀念的出現可劃定在部派佛教后期,因為此時關于菩薩本生的故事已經產生,而從本生故事中演化的本愿,即“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自利利他思想逐漸匯集成凈土觀念。相關的凈土經典則要稍晚出現,學界一般認為《道行般若經》、《阿閦佛國經》、《佛說般舟三昧經》與《佛說兜沙經》為最早的大乘經典,約于公元1世紀流傳開來。此類經典注重確立佛國凈土空間的無限性,無數佛剎,十方世界不可計量,這與小乘佛教只承認三世佛或者過去佛完全不同。同時,在初期大乘佛法興起之時,東方阿朗佛凈土、西方阿彌陀佛凈土也隨之流傳起來。
綜上所述,凈土觀念的出現與印度大乘佛教的發展密切相關,它對佛陀“本生”故事的創作,“本愿”觀念的總結,以及佛國世界的想象共同演化成為印度佛教的凈土觀。而印度凈土觀念出現的時間最早可以劃分在部派佛教后期,凈土經典的產生則到公元1世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