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要提高對新聞的鑒別力,記者除要在新聞實踐中打好知識功底、學習學習再學習外,還要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懷疑精神,培養可靠新聞源,提高社會的認知能力。唯有如此,新聞的真實性才更有保證。
[關鍵詞]新聞記者;新聞事實;鑒別力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1 — 0097 — 02
一、掌握偉大的認識工具—馬克思主義哲學
新聞與哲學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從廣義上說,新聞和哲學,都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學,是通過人類思維的高度抽象力,幫助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從而激發創造活力,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而新聞,則是通過對事實、信息的傳播和對輿論的引導,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了解客觀世界,從而積極投身于改造客觀世界的偉大實踐。
新聞采訪的過程是通過眼睛、耳朵和大腦收集材料,了解事實的過程,而材料不等于都是事實。正確處理材料和事實的關系,是新聞報道客觀真實的重要一環。這就要求記者在調查收集材料時,要重視從某一報道范圍的全部總和、從事物的相互聯系和發展規律中去掌握事實;不能隨便挑選一些片斷事例,來印證自己的主觀想法。那樣容易以偏概全、以點代面,歪曲事實真相。此外,還要注意分析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總之,記者在采訪一件事情時,既要了解它的現狀,抓住主要特點,又要了解它的歷史及其主要矛盾的發展過程,清來龍去脈,從中找出理性的落腳點和客觀的平衡點。
記者的理論功底將影響其對客觀事實的認識深度。客觀事實在從混沌走向萌芽,再達到成熟的過程中,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事實的外部形態比較容易把握,但要做出深入的報道,則必須具備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透過紛繁蕪雜的形態發現事實所處的狀態,揭示事實的本質、預測事實的運動趨勢。
新聞工作者每天接觸的是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與新事物。社會賦予記者的責任是,要用正確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和反映社會生活中出現的這些新東西,做出客觀、公正、正確、及時、生動的報道。但往往由于我們缺乏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缺乏勝人一籌的觀察力,致使新聞報道與客觀實際存在差距。有的報道停留在對事物淺層的“掃描”上,反映不出事物的內在聯系;有的報道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用局部的事實概括全局;有的報道抓不住要害,主次不分,滿足于開“中藥鋪”,羅列現象,甚至顛倒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記者所要報道的是疾速變動的事物,這種事物具有不確定性,而記者的職業興趣就是追求歷史瞬間的豐富性,力求快速正確地反映變動中的事物。這就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客體像萬花筒一樣多變,而報道主體要在匆忙中對客體進行正確的反映,而且盡可能是深層次地反映。要達到主客觀的和諧統一,當然是件難度極大的事。
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完備的唯物主義,他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新聞工作者掌握了哲學這個偉大的認識工具,就可以獲得深邃的觀察力,猶如X光機具有穿透力一樣,能洞察事物的內核及其相互聯系,并對事物發生的變化及其走向趨勢做出反饋與判斷,使新聞工作者獲得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洞幽燭微的能力。哲學,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能賦予記者聰明與智慧。哲者,聰明之謂也。在古希臘中哲學就是智慧的意思。中國古代也將哲學解釋為“智力”,智慧。記者通過學習哲學,在新聞實踐中掌握了唯物辯證法,就可變得耳聰目明,就能在新聞天地中自由翱翔,既能騰飛于云霄之上,鳥瞰林林總總、色彩紛呈的大千世界,又能俯沖而
下,細察于青之末。
二、打好知識根底,學習學習再學習
如今,進入新聞單位的門檻增高了,大學學歷已成為必備學歷,也就說,現在的記者都經過大學數年的某一專業的系統學習,掌握了某學科的知識,這是優勢。但同時也往往有著各自明顯的局限性。比如,學中文的,歷史知識可能不那么豐富;而學歷史的,又很可能缺乏經濟方面的知識。而作為一名記者,他所面對的是整個社會,即使你所擔負的是某一方面的報道任務,如經濟報道,也往往會涉及到文化的、歷史的、法律的等等方面的問題,如果知識面狹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必然是捉襟見肘、力不從心。我們注意觀察不難發現,面對同樣的問題和事件,有的記者慧眼獨具、分析深刻,有的記者則是感覺遲鈍,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是為什么學識差距所致也。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的確是經驗之談。
馬克思被稱為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在圖書館里常年苦讀,腳下的水泥地板竟被磨出了一道明顯的痕跡!一代偉人毛澤東,集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歷史學家、詩人、書法家于一身,同樣也是一生酷愛讀書勤學不輟,卷帆浩繁的二十四史就通讀了三遍,并作了大量批注。所以,記者一定要狠下功夫,拿出“馬上、枕上、廁上”的學習精神來,多讀一些書,大大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再者,現在的社會變化迅速,新問題、新事物層出不窮,知識的更新速度極快,作為一個新聞人,更應當有學習的緊迫感,這樣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才能對各種問題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
三、要有懷疑精神,培養可靠新聞源
在采訪和寫作中,都離不開邏輯判斷。道理是靠辯出來的,可以與人辯,也可以與自己辯。在思維過程中,這個“辯”實際上常常表現為一種懷疑的眼光。新聞記者需要講求一點”辯”的精神。在對新聞材料和宏觀形勢作了綜合的“審時度勢”之后,明確了新聞價值,下一步主要是集中對采訪材料作細致的分析加工。記者的專業特長是“新聞眼”,新聞以外的社會經濟各業,對記者來說都是客體,都是他所面對的領域。因此有必要對采訪到的新聞事實的合理性作一番論證。現在的社會上,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現象錯綜復雜,經常惹出一起又一起的爭執、糾紛和官司。記者面對這類事情時,常常需要自己動腦筋作出更全面、更客觀、更準確的判斷,使自己的判斷盡量接近事實的本質。
記者報道的事實主要來自于信源(Suorecs)。記者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引用信源描述那些讀者無法親眼看見的新聞事件、人物的行為和文件公告等。記者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套路,通過向信源有選擇地提出采訪問題、并有選擇地選擇信源的引語,來建構事實或現實畫面。新聞故事就是通過作為信源的他或她所代表的社會角色和階層講述了出來。因此,記者控制著文本中的信源、人物、引語,并引導讀者按照事先設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閱讀。
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記者沒有時間、資源和途徑深入了解每一個信源,獨立確認事實,通常是通過引用可靠的新聞源來建立事實。所謂可靠新聞源,是指這種信源對記者說的話無需經過進一步調查核實就可以被認定為事實。
通常記者掌握的信源一般由幾個部分組成:一、權威的新聞發言人。這是指在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信源機構會選擇最優秀的、并最能代表其利益的人發言,向新聞界透露消息,并不在乎這個人是否真的掌握事實真相。一般來說,這種新聞發言人都是代表官方,官方對事實的認定可以消除道聽途說的信息混沌狀態,是最為可靠的信源。二、“消息靈通人士”,也可稱為“線人”。因為“線人”來自生活中的各個階層,所以他們的觸角遍及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嗅覺也非常敏銳。依靠可靠的、信得過的“線人”是增強記者發現新聞的重要途徑。三、通訊員,通訊員一般由各個行業的負責宣傳工作的工作人員構成,為了宣傳自己行業的工作業績,向公眾公布業界最新動態,通訊員一般都能向記者提供真實的新聞線索,信息真實性較有保證。但也不排除少數通訊員為了多發稿子而欺騙媒體。四、陌生的報料者。報料者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的熱心的受眾,因為判斷出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的趣味性、異常性或重大性而給媒體提供線索,以便使更多的人了解更詳細的內情。這種信源的可靠性最低,必須經過進一步調查核實、多方了解才可以被認定為事實。`在新聞實踐中,因為“接料”后無法辨別真實性,但又不忍心放棄“猛料”而空跑現場的記者比比皆是。
那么可靠新聞源如何培養?針對目前許多報社開辟的“新聞熱線”利用率參差不齊、有的形同虛設的現狀,要使“新聞源”真正活起來,必須建立一支龐大的“線人”隊伍。一是在容易出新聞的行業或部門指定“線人”,如在公安、消防、交通的“110”、“119”、“122”、醫院的“120”、海關、氣象、商場、社區等部門,建立為報社提供新聞線索的固定“線人”隊伍,讓他們有意識地為報社提供新聞線索。二是一定要給這些固定“線人”固定的相應底薪,激發他們踴躍提供新聞線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提供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再另外付費。三是把“線人”作為辦好報紙的有生力量,尊重他們的勞動,為他們的人身安全負責,對他們的姓名一定要保密,以免產生其他問題。
四、 做“社會人”,提高記者對社認知的能力
新聞工作作為一項社會活動,是人類社會的新聞傳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社會是新聞活動的舞臺,社會上的人和事是新聞報道的對象。因而新聞工作必須面向廣泛的社會生活,否則,新聞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存在基礎。
這勢必要求新聞工作的從業人員—記者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會,必須要具備較強的社會認知能力和社會認知水平。
記者所從事的新聞活動是社會活動,因此,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所出現的心理現象自然就屬于社會現象。而社會現象的內在過程正是從社會認知開始的。因此,從心理學方面看,與記者的新聞敏感聯系最直接的心理現象就是記者的社會認知。在新聞活動中,記者必然要面對極其復雜的社會現實迅速、準確地選擇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并對其進行對照分析,進而作出判斷,并預見這一事實的社會反響。這一過程正是記者的新聞敏感產生過程,同時也是對新聞事實進行的一系列的社會認知過程,這種社會認知的最初階段是社會知覺,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
記者在從事新聞活動中,對客觀事實的知覺和識別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記者的社會經驗參與了知覺活動,并且這種經驗在心理反映中轉化為一種心理背景,這一心理背景決定了記者對哪些事實最易被其社會知覺所選擇,而不是對其全部狀態和性能都給了知覺反映。
如何提高社會認知能力和社會認知水平?筆者認為,首先,記者要對任何事物保持新鮮感,具有強烈的探究欲,處處留心皆學問,天天學,活到老,學到老;二、全面熟悉采訪對象,具有內行的眼光。俗話說:“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記者只有熟悉情況,成為“行家”,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新鮮感才可能成為發現新聞的良好品質;三、擁有多學科知識,具有廣博的知識素質。廣博的知識是記者獲得事實的“接通媒介”,記者要對新聞事實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必須學習和了解多種學科的基本知識;四、學會并善于運用創造性思維,具有追根究底的思維品質,善于運用逆向思維發現新聞,善于運用縱向思維發現新聞,善于運用發散思維發現新聞。
當前,隨著社會信息的不斷增加,以至于信息環境化,環境信息化,這勢必要求記者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社會認知水平和社會認知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對信息的選擇、組合能力,對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預見和判斷能力,從而形成較強的新聞鑒別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新聞事業中有所作為。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