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海
【摘要】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多年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在一、二線城市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三線以下的城市和鄉鎮,還處于應試教育中,無法從其教育形式中解脫出來。本文從廣義角度探討開放性很高的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希望能提供一點點的參考。 【關鍵詞】學習 教育 方法 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45-01
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從廣義理解,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
從狹義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這種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踐。
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和現有的學科教學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點:
1.“問題”(或專題、課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整個課程主要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校首先要組織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他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老師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學生自己選擇和確定的;可以是課堂內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對校外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探究;可以是純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實踐操作類的;可以是已經證明的結論,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識領域。
如果說,在學科教學中,教材是課程實施的基本依據和載體,學生學習的知識局限在某一個學科領域,這些知識的排列是縱向的、線性的,相互之間完全可以用邏輯關系加以聯系,那么,在研究性學習中,課程的載體變成了“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多種知識,這些知識的選擇、積聚和運用完全以問題為中心,呈現橫向的、相互交織的狀態。
和其他學科課程相比,研究性學習的“載體”發生了變化,即沒有了教材。因為沒有教材,于是也就沒有了可以操作的“本本”,沒有了人們所熟悉的套路規范。雖然說,這給學校給老師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課程實施中的大量的不確定因素:課程實施模式、課題選擇和課題價值判斷、課題切入口、課題推行步驟、課題資料來源、課題研究結果及呈現方式等等,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現存條件而決定。因此這門課程給教師、學生和學校都提出了挑戰,尤其是教師,不僅要改變自己的作用和角色,改變自己指導學生的思路和方式,而且更要培養和施展自己的教學智慧。學會在沒有“本本”的情況下,遵循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精神和一般流程,創造性地開展對學生的指導工作。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正如它對學生的要求一樣,更多的依賴于學校的指導思想,依賴于老師的智慧和創意。
2.研究性學習課程呈開放學習的態勢
在研究性學習中,由于要研究的問題(或專題、課題)多來自學生生活著的現實世界,課程的實施大量地依賴教材、校園以外的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學生學習的途徑、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結果的內容和形式各異,因此它必然會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
這種開放性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
其次,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一種學習中將培養起一種開放性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形成對于中國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尤其重要。在長期的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訓練中,學生慢慢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勢: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研究性學習恰恰要改變這種狀況。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研究的問題各不相同,每一個問題由于所獲取的資料不同、對資料的分析處理不同,其結果會有很大差別。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學生沒有了思想上的束縛,完全可以在他負責的研究領域中任思緒自由地馳騁,充分發揮他的想象力。這樣一種開放的自由的學習,正是學生靈感火花、創新精神產生的前提條件。
3.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門主要由學生自己負責完成的課程
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研究學習的內容后,通常采用學生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整個課程的內容、方式、進度、實施地點、最后的表現形態等主要取決于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的努力。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規定的時間內,成為某一個研究課題的提出者、設計者、實施者,他對課程目標的達成負有主要的責任。學生真正被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研究性學習既賦予了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也要求學生承擔達成課程目標的義務。當學生感到背負一種責任時,他的主觀積極性便得到極大的調動,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就有了積極的內在動力。
4.研究性學習課程重視結果,但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和學科教學中只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預期結果目標不同,研究性學習將整個課程實施的過程看得比結果更為重要。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可能其最后呈現的研究結果稚嫩可笑,無足稱道。但這并不重要,因為學生通過課題設計、尋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可以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通過課題研究,不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體會到科學研究的艱辛和快樂。在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與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團隊合作和人際交往的能力。通過多方面收集資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學參考資料以外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這為他終身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課題研究中,學生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問題,知識在他們眼中,不在是孤立的、互不聯系的內容,而是相互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能夠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共同發揮作用等。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實施獲得上述感受和體驗,正是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主要目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性學習過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結果。
總之,和現有的課程相比,研究性學習突出的是它的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過程性。201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但是,如果缺乏學生自由、開放、自主地學習這些最基本條件,所謂創新,根本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
[2] 201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