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摘要】信息化技術在教學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了,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對教學過程也有著很大的幫助。以傳授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為教學目標。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以便能與當今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從而為社會的發展發揮應有的貢獻。只要我們改變舊有的教學觀,積極地鉆研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課前教學設計,采取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一定能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增添光輝,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初中 信息技術 有效課堂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31-01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面臨著各種挑戰:一是新課程改革的挑戰;二是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使用等。由此可見,信息化技術在教學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了,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對教學過程也有著很大的幫助。初中信息技術課在新時期也屬于基礎教學之一,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它對目前行業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是以傳授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為教學目標。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以便能與當今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從而為社會的發展發揮應用的貢獻。那么,作為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師,該如何組織教學,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呢?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體會。
葉瀾教授曾說過:“在課堂里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和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那么,怎么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感受到滿足感及發展感?教師在課堂中的勞動才能體現出創造的光輝,才能使自己的人格魅力體現出來呢?這都要取決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方法是否使用的到位。
一、引導探究,培養課堂學習興趣
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是與生俱有的,所以,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該要充分認識到此特點,并且發掘、激發這種特性,來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中,不應該限制學生的思維,而要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積極地對思考,進入對知識的探究狀態。當學生對探究的內容有所收獲時,教師就要“退位”了,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讓他們當一回“小老師”,和大家共享其探究的成果。例如我在講授Excel的知識點時,我只是簡短地講述Excel的知識點,然后展示一張不同顏色的工資表給學生看,我順勢引導,為什么在同一張表上,能制作出不同顏色的效果呢?(最好能具體到哪個知識點,實際的教學情況遇到了學生的什么反應,我是如何應變的,這里還是有點虛,避重就輕了)此時在學生的眼中,我看到了流露著求知的欲望,于是我抓住時機告訴學生:“同學們,請你們現在遨游Excel軟件的殿堂,根據講臺上所提供的你們的成績表,用不同顏色標注不同階段的成績:80分以上的用紅色,70-79分的用藍色,60-69之間的用棕色,不及格的用黑色。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由于對Excel的功能不太熟悉,當他們把所有的數據分類輸入后,不知如何用顏色來標注。此時,我就通過如何給80分以上的成績標注紅色來引導學生:打開成績表格,選中80分以上的一列,在“格式”下拉線中打開“條件格式”對話框。單擊第二個方框右側的下拉按鈕,選中“大于或等于”選項,在后面的方框中輸入數值“80”。單擊“格式”按鈕,打開“單元格格式”對話框,將“字體”的“顏色”設置為“紅色”即可。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起來,課堂教學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受后天環境及教育地區不均衡的影響,導致學生的素質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應該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行分層教學。把學生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再分析不同層次的差距,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立不同的教學驅動任務,采取分層施教,并且在評價時也進行分層評價。
教育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當他們在“最近發展區”達到自己的學習要求時,就會形成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內驅力”越強,學生對于成功的欲望也就越強,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我在講授“動畫制作”時,就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了分層教學。對于電腦基礎差的學生,我只要求他們能插入簡單的動畫元素,制作一引起簡單的flash動畫;而對于中等基礎的學生,我要求他們能把一些簡短的聲音插入到動畫當中去;對于電腦基礎很好的學生,除了要求他們制作一段完整的動畫外,同時還要求他們把完整的音樂分解成片斷,插入不同的幀之中。學生在課堂中都能如期、高質量地完成本層次的學習任務。課后強烈要求我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仍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元化評價。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應從甄別式的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評價要反映學生學習的成績和進步,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與不足,認識自我,樹立信心,真正體驗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筆者在此內容中,只是談談對學生的評價。我們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僅要使評價內容多元化,而且還應該使評價主體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更加客觀,更加公平,更加有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不是要把學生分成各個等級,而只是利用評價來改進教學的方法及教學過程,使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我們在對學生評價時不能簡單地讓教師來對學生評價,而應讓更多的主體參與評價。例如,可以讓家長對小孩進行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等多種形式。在多種評價形式下,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取他之長補已之短;學生在自評時找出了自己的亮點,從而增強了自信,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我在講授如何制作運動動畫時,要求學生制作升旗的動畫。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我邊巡視,邊對學生的制作過程進行評價,把制作情況比較好的介紹給其他學生。當全體學生制作完成之后,我讓學生互相交換著對其他的作品進行評價,把作品的優點及缺點找出來,把好的制作方法吸收。
能夠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更有效的方法當然不止以上三種。只要我們改變舊有的教學觀,積極地鉆研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課前教學設計,采取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一定能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增添光輝,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于慧、余明,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及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1(32)56-57
[2]喻秋明、李勇,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8)75-77
[3]張紅國、趙衛,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2(1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