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喜 徐蘭蘭
【摘要】我國的心理教育與素質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孟時代起就產生了許多關于教育心理學思想的記述,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鬃泳吞岢隽恕安环薏粏?,不悱不發”的啟發教學方法?,F階段加強心理教育與素質教育研究已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也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急需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心理教育 素質教育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93-01
如果說心理學是教育的理論依據之一,那么教育也是促進心理學發展的一種主要的動力來源。
心理學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非常密切,教育是教育者創設特定的教育情景和通過師生交往,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人類積累的有用知識,社會規范轉交給受教育者,并引導他沿著社會所規定的教育目標成長的過程。教育者工作的對象是人,是年輕一代的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教育也稱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當前學校教育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既身心健康。因此學校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從本質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向,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目前,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眾多因素中,學校教育素質是被列為首位的,學校是否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場所。教師應該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要維護學生心理健康過程中的發揮自己獨特作用。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因遵循以下原則:
一、認知性原則
作為教師因真正了解素質教育的含義,指導思想,教育目標,教育目的等,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學齡期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家庭和社會環境。正如馬卡連柯所說:“一個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湊培養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造成成功的”。
二、整體性與參與原則
面對廣大學生從個體心理差別到全體學生心理發展普遍特征,抓住普遍性的特征因勢利導,對社會大環境進行分析,找到有普遍性的事例與學生討論分析,讓學生都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相互成為建議者,咨詢者和教育者。教師首先要做到對社會大環境一個平和積極的心理,這樣才能去影響自己的學生,從積極方面疏導學生思想,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社會。
三、合作原則
第一,相信你的學生比你更出色。所在班級采取值日班長負責制,每天值日班長要處理班上所有的日常性問題,協調同學間關系,協調教師間關系,觀察一個同學的情緒,然后自己和該同學解決所遇問題。如果在管理過程中遇到挫折必須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并將解決方式作為經驗與全班同學共享,之后老師在來進行指導。第二,使值日班長有效控制自己不足的行為一天,因為你是今天的值日班長,你今天是學生注意的對象。最初學生們剛到校時就是網癮少年,網癮少年心理是很孤獨和煩躁的,他們并不愿意成為網癮的犧牲品,但自控能力又差,加上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的無意或有意刺激,使得他們只好用幻想的虛擬的形式來解決問題。那就要相信他們一定可以處理好網絡問題。采用互相討論自控辦法,低目標低起點的互相督促,他們有的辦法的確出乎意料并行之有效。人本主義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對人的信任。相信學生的能力,相信學生自我實現的愿望,相信學生擁有巨大的潛力,把學生看作是有能力做決定的,負責任的人成功的建立起充滿真誠、關愛、尊重、寬容和自由的氣氛。
四、心理發展正常性原則
青少年在發展期就有躁動,不安,恐懼,擔心等,這種“偏態”需要疏導,特別是要注意“常態”下的陰影。因此,正常的心理特征要區別于心理健康中的非線性行為,不要將正常發育中的規律強加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自己稱之為有瑕疵的正常行為。從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看(12—20歲)是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角色混亂指個體不能正確地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角色,消極同一性指個體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青少年獲得的是積極同一性,就會形成忠誠的美德,如果危機消極解決,就會形成不確定性。因此,關注他們的挫折原因,允許受到挫折而產生的消極心理的存在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教師覺得認識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采取的教育原則要從個體階段差異性特點出發,了解這些心理發展正常的表征,本著平等尊重,以誠相待的原則,求慢不求快,潛移默化地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響。
與家長溝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接近,產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顯著。做好家長的相應知識文化工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促進學業和道德的成功,總之心理健康不僅是促進青少年各種素質發展的重要中介,是青少年必備的一個重要素質,是21世紀現代學校教育所強調的青少年全面發展素質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對青少年素質發展具有雙重意義:作為中介,作為手段,有助于其他各種素質的發展,作為對象,作為目標,它充實于素質體系,豐富了素質的內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需要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作為基礎,教師藝術性的指導原則為導向學生相互合作為依存,協調發展,和諧進步,家長——社會——學校環境為支撐才能構建起心理健康平臺,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真正的人才應該是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需要“智商”高,更需要“情商”高。隨著我國身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越來越需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傳統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于是,以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為目標的素質教育模式在我國應運而生。
參考文獻:
[1]雷五明. 論心理咨詢員的素質結構與個人成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李百珍. 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