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合
摘 要:音樂教學中,創設師生共鳴點已經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但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對創設共鳴點的認識性不夠明確,創設的情景價值性不大、有效性不高。要在音樂新課標的引領下創設簡單有效、順應學生心理需求的師生共鳴點,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讓學生觸景生音,誘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為音樂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
關鍵詞:音樂課堂:教學共鳴:心靈共鳴:
教師要想在課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靈活自如地運用師生共鳴點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交往界面
師生之間良好的交往界面是尋找共鳴點、產生共鳴點的基本條件。有了這個基本條件,我們才能更好地尋找適合學生的共鳴。怎樣建立良好的界面呢?
1.教師要尊重、賞識每一位學生,包括批評學生時也要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
2.教師要能正確恰當地使用教學語言(包括肢體語言)。
3.教師要有扎實有效的教學實踐技巧,孰知不同學生對各種教學手段的不同反應。
二、選擇共鳴點
對共鳴點的選擇是要教師來適應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特點,選擇時要注意:
1.學生的共鳴點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幾年前,我教學過一節《老虎磨牙》的欣賞公開課。當學生聽到音樂快到結束時,我向學生提問:老虎磨完牙后想鍛煉一下自己的身體,同學們想一想,它會用怎么樣的動作來鍛煉呢?說完我就自己模仿老虎,邊動邊唱:左三圈右三圈,扭扭屁股屁股扭扭,我是老虎來做運動!學生聽到這里時都非常開心,喜歡的不得了。因為當時的健康歌,是受非常學生歡迎的,所以穿插進這么一小段,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將學生的音樂思維由聚合引領到了發散。但是如果現在再加上這么一段,是不是還像那時一樣引起這么強烈的效果呢?肯定不行!因為過時了,現在學生喜歡的課外音樂不是這個了。所以說,這個共鳴點要結合時代、結合學生的課外愛好的。現在可改為學生喜歡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主題曲或者最新版動畫《西游記》里的這些旋律來加以運用了。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共鳴點存在差異
一年級的《鴨子拌嘴》這節課,可以簡單用以下語言介紹鼓的作用和來歷:鼓,是一種樂器,在我們古代就有了,以前一般在慶典的節日上使用,在古代打仗的時候也能用得上。當士兵聽到鼓聲就向前沖,當士兵聽到鑼聲的時候就趕緊撤退。講的同時教師要結合表演。如果是針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再講到鼓,這個介紹就可以再深入一些講,除了前面所講的還可以加上典故:擊鼓也是有講究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魯莊公十年的春天……故事一定要講的傳神、具體,學生就會聽得津津有味而不會貿然打斷你的講述。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于鼓采用不同深度的介紹方法,這樣才能正確引起學生的共鳴。
3.不同性格、愛好的學生群體共鳴點有所不同
我們教同一個年級時就能感受到,不同班的學生,整體也存在著性格差異。在四年級的一節欣賞課的教學里,我當時挑了三首曲子(《劃龍船》《水上音樂》《船歌》),讓學生來對比欣賞。在欣賞的同時可以把自己感受到的畫面畫出來或者表演出來,當時在教四(1)班時,學生興趣很高,結合音樂畫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圖片,后來大家還分角色表演了一番《水上音樂》的場景。到了四(2)班上這節課時,這個班的學生很多是學校合唱隊的隊員,對演唱十分感興趣,學生在聽完這幾段音樂,教師簡單介紹樂曲的風格后,學生就唱起了兩首風格迥異的歌曲《劃龍船》和《船歌》,他們邊聽歌邊唱,連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二重唱也模仿的興致盎然。教師通過向學生介紹,引起他們的仔細傾聽,初步了解了這幾首歌(樂)曲的風格,又照顧到了學生的興趣取向,這樣才能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而有趣的教學。
4.共鳴點要與授課內容相關聯
教師找尋與學生的共鳴點不能過于投其所好,要以授課的內容為基礎去尋找共鳴。現在向大家介紹幾種方式:
(1)在音樂課中巧用游戲尋找共鳴點
學生喜歡玩游戲,但是只有游戲和音樂課相聯系,我們才能實現在玩中學,才能達到音樂課堂所需要的效果。聽一位老師講《搖籃曲》的展示課,學生學完《搖籃曲》這首歌曲后情緒變得比較疲憊,教師察覺后馬上在課堂上實施了一個“傳悄悄話”的環節,這時學生的情緒都很高漲,做完這個游戲后精神馬上就提起來了,后面的教學過程也就順利進行了。我借鑒了這個老師“傳悄悄話”的游戲,在二年級帶有休止符節奏的學習環節中把傳悄悄話改為傳帶有休止符的節奏。讓學生分組來比賽,我走到每一組第一位學生那兒,對著他輕輕地拍出一小段含有休止符的節奏組合,由學生逐個往前傳。傳到最后一排學生時,就能看出是哪一組學生傳得最準了。甚至一些稍復雜的含有休止符節奏的學習學生都掌握得很好。這樣,把學生喜歡的游戲稍加改編,與我們要傳授的音樂知識結合在一起,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音樂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尋找共鳴點
學生喜歡天馬行空的想象,所以教師在針對音樂設計點子的時候要合乎學生的想象特點,要想得巧妙。如,二年級的《蝸牛與黃鸝鳥》一課,針對學生難掌握的密集的切分節奏,我設計了尋找與拍蚊子的情景來讓學生先拍手再唱詞,由于這一環節形象有趣又簡單,很適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喜好,而且與音樂的結合又特別好,學生非常喜歡,直到下課后學生還意猶未盡。
(3)創設情境尋找共鳴點
對音樂課進行氛圍渲染和情景設計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彼得與狼》這節音樂課時,教師扮成狼或其他角色和學生同樂,學生的興趣十分高漲,精彩的細節不斷出現。教師做到師生同樂而不是旁觀者,就是發揮了情境的更多作用來和學生產生共鳴。課堂氛圍可能不僅是風生水起,而是洶涌澎湃了!
三、對共鳴的控制
1.失去控制的共鳴會起反作用,對共鳴強度要有控制
如《玩具交響曲》這節課,怎樣才能讓學生圍繞著讓玩具都“唱”起來的游戲動起來而又不至于亂得失控呢?如果僅是教師或個別學生來演示讓玩具“唱”起來,那大多數學生只是停留在看、聽的位置,沒有得到很多玩的機會。但如果每個學生都發一個玩具,大家一起讓玩具“唱”起來的話,可以想象這節音樂課堂的組織教學是很成問題的。在這種情況下,我讓一半學生和著音樂拍擊不時變化的節奏,剩下的一半學生與要好的學生輪流合作,一個學生扮演玩具,另一個學生扮演神氣的玩具演奏家。這樣的設計,在學生覺得好玩的同時還讓學生熟悉了樂曲中不同玩具所唱出的不同旋律,使得大家都能動起來、玩起來,而且對強度控制得比較好,做到收放自如。
2.合理安排共鳴點的發生時間和持續時間,控制課堂節奏
一般在教學中共鳴點是這樣安排的,一開始可以采用律動或其他手段應用共鳴點調動學生的興趣;然后導入新課時加入吸引學生眼球的教學亮點,學生學習新知識15~20分鐘左右精神就比較疲憊了,這時可以選擇一些讓學生動起來的教學元素,尋找一些共鳴點來進行調節。課的節奏是根據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來靈活運用和及時變通的。
總之,教學有法,教學要講究藝術。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但教無定法,只有在教學中不斷積累,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思考,不斷改進,才能尋找出最適合的教法,才能真正地和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以求最優化的課堂教學效果。愿我們的音樂課堂都能做到師生心靈共鳴,教學風生水起!
參考文獻:
張爽.創設師生共鳴的情感課堂[J].學周刊,2011(2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書香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