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左英
語文與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原始詩歌已和樂舞結合在一起,如《呂氏春秋·古樂篇》,后出現古代音樂機構“樂府”。配樂的詩歌為“樂府詩”,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此詩在《樂府詩集》作《渭城曲》,唐人用作送別之曲,至陽關反復歌之,謂之“陽光三疊”。可見,語文具有音樂性,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這一點呢?
一、從語句、篇章的分析上體現音樂性
我們在讀詩歌或其他文章時,語句合轍押韻、抑揚頓挫,這就是音樂性的體現。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仿佛是一首恬靜、優美的月光曲。又如,蘇軾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好似一曲波濤洶涌、奔騰澎湃的江河曲。在教學中可大聲朗讀,也可配樂朗誦,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深入的理解意境,陶冶情操。
文章的構思上也具有音樂性。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的“背影”可以看做樂曲的主旋律。特別是淚光中再現背影,這一處深深感染讀者,也使整個樂曲達到高潮之處。文章開篇交代慘淡的家境,正是樂曲的引子,烘托氣氛,扣人心弦。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會,使學生感到讀一篇文章好似欣賞音樂作品,有利于學生想象力、聯想力、思維能力和創新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對文學藝術的鑒賞能力。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音樂性
我們平時在聽課過程中,常常有這樣的感受,一堂成功的教研課,氣氛活躍,節奏明了,有時激昂豪壯,有時低沉悲哀,好似一首樂曲。使人心曠神怡,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體現音樂性。如,講授都德的《最后一課》時,應抓住愛國主義這一主線。由小弗朗士閑散,到韓麥爾先生面對就要失去國土的內心悲慘,直至臉色慘白、聲音哽咽,使出渾身力量寫下“法蘭西萬歲”,教師飽含激情,時而憤怒,時而高亢。整個教學過程洋溢著愛國主義的頌歌,學生才能被深深地感染!
在教魯迅的《孔乙己》時,應把握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這一形象。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查找孔乙己的可笑之處,告知學生這些實為可悲之處。教師應表現出一種好似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感傷凄涼悲憤的情調,從而把學生帶進意境之中。當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是小說的高潮部分。教師語氣低沉充滿對科舉制度的控訴激憤情感,用最強的力度將整個樂曲推向高潮。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應同音樂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不僅激發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 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鎮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