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紅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生活化、活動化指明了方向。在教學中,要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蘊含在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學習就在生活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進行自主學習。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平臺,做好知識準備。
關鍵詞:數學;生活;數學問題;應用意識
生活中充滿學問,同時也充滿數學。學生數學知識與才能的獲得不僅來自于課堂,還來自于現實。生活中有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如何讓數學走進我們的生活,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美”,我認為在七年級數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新課導入注重創設生活情境問題
眾所周知,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使生活實際和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點出發,創設有趣、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找到數學問題,使數學知識生活化、具體化。
二、加強數學與生活間的緊密聯系
有這樣一個例子:某水池有一進水管,單獨進水需20小時把空水池注滿,有一出水管,單獨放水需24小時放完整池水。問:同時打開進水管和放水管,幾小時可以把水放滿?
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有進水管和出水管同時打開的情境呢?當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時,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因為他們發現,現實生活中“同時打開進水管與出水管”的現象幾乎十分普遍,如:
(1)人體的新陳代謝。不斷地補充和不斷地消耗。
(2)草場。不斷生長的草和不斷被吃掉的草。
……
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在學生的理解里,進、出水管同時打開是表示有進有出的一種動態平衡。這種對動態平衡意識的感悟,是一種多么有價值的數學體驗。
現實生活要走進數學,在生活和數學的交互與鏈接中必須加強整合,使學生明白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充分備課,認真挖掘教材的潛力,認真思考課堂導入的話題情景,以便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熱情、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動求索數學新知識,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平面直角坐標系》一章時,教師可以將已經學過的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知識運用到新課程的講解中。比如,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8、6,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并寫出各個頂點的坐標。教師引導學生先回顧長方形ABCD,并且以點B為坐標原點,分別以BC、BA所在直線為x軸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坐標分別為A(0,4),B(0,0),C(6,0),D(6,4)。新課導入要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一些恰當的情境問題,使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易于樂于參與到新課的講授中,創設了良好的班級互動氛圍。
四、營造體驗式數學課堂
只有營造出體驗式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教學效果最優化,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樹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才能在教學中自覺將學生的體驗放在首位,自覺運用體驗性教學方法。
五、作業布置注重觀察生活中的數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布置作業,尤其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學生把所學的應用到實際生活的各方面去。”學生不僅要會把生活帶進課堂,還要懂得把數學知識帶入到生活中,應用在生活里,使數學學習變得切實而富有意義。例如,布置讓學生留心周邊生活中的數學的作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應用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因此,我們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應該積極地創造條件,將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在教課授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學會用數學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事物,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學生感知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胡典順,趙軍.對“數學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數學教育學報,2007(3):72-74.
[2]邵紅強.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10(5):90-94.
(作者單位 甘肅省臨夏市第一中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