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霞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和文字出現的歷史差不多,到現在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文字經過歷代的演化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由于有了文字,使得我們的思想能夠得以傳播。在宋代以前,由于印刷技術還沒有出現,人們所寫的文章都是用書法來寫的,所以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書法家。而現在由于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以至于會寫毛筆字的人越來越少,而能夠將毛筆字寫好的人就更少了。因此我們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寫好毛筆字,以此振興我們傳統的書法文化。為此,多年的美術教學課堂中,我一直把書法帶進美術課堂,我們農村學生的書法基礎較差,幾乎是從零開始,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循序漸進,培養興趣
寫字課和其他學科一樣,要培養興趣,啟發自覺。教學應該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著重引導學生掌握起筆、行筆、止筆的要領。執筆的方法是:大拇指和食指捏緊筆桿,將筆桿豎直。中指輔助食指向里鉤住筆桿,無名指向外抵住筆桿,便于筆尖上挑,小指貼在無名指下面,對無名指起輔助作用,但不要接觸筆桿,做到“指實掌虛”。正確的寫字姿勢是:頭要正,不要前傾,不要左右偏斜,上身要直。胸部略向前挺,眼睛同桌面保持一尺遠的距離,同桌面的邊緣保持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平行著地,大腿平放,小腳垂直。
二、臨摹——書法教學的主要途徑
學習書法,必從臨摹入手。而臨摹,需做到這樣二字:“臨”和“出”。臨——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出——即從所臨碑帖所繼承的傳統中跳出來,初學當從一種碑帖入手,然后由淵至博,遍臨諸家,一直到有自己的面目。所以這個“出”它不是拋棄而是揚棄,是在繼承過程中對符合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洽,同時也是對不符合的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和形式的拋棄。
臨摹的四種方式是心臨、實臨、選臨、背臨。
三、持之以恒,教師以身作則
培養學生“提筆即是練字時”的好習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一名書法教師,如果不懂漢字的形體演變、漢字的結法規律,不懂得書寫技能、技巧、技法,不懂美學知識,只憑單純“會寫字”,想把書法課教好是遠遠不夠的。
在推行藝術教育的今天,書法教育的重要意義在學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凸顯出來。它既是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又是推進藝術教育的一個突破口、切入點。
(作者單位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第一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