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乙萍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中職學校與社會同步出現“屏奴”一族。“屏奴”因過度使用智能手機上網而出現物質依賴、認知與意志行為障礙、社會功能受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對“屏奴”的心理障礙該如何歸因?怎樣教育?做了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屏奴”;心理障礙;歸因;教育
微信、QQ、刷微博、百度、購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智能手機等觸屏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的生活和學習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同時也產生了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屏奴”?!捌僚笔侵改切┮蜷L時間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從而過度面對電子屏幕的人。
按目前的培養體制,中職生的文化科學習壓力要低于高中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則要多于高中學生。這種情況為中職生成為“屏奴”提供了客觀可能性。從2011年開始,我每年組織對200名新入學的中職生進行上網情況調查,發現學生在智能手機的擁有率和上網情況方面呈現“三多”趨勢:擁有智能手機的人越來越多,用智能手機上網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一些學生因過度使用智能手機或電腦成為“屏奴”。
一、“屏奴”的界定
1.概念問題
對“屏奴”概念的定義目前僅出現于“百度百科”、“360百科”等網站資料庫。概念中所說的“過度面對電子屏幕”,由于個體的情況不同,每天面對屏幕幾個小時才算“過度”是無法制定統一標準的,是否“過度”應視各人情況而定。筆者認為,如果因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影響了正常的學習能力、社會功能和身心健康,即為過度,這樣的人就可算做“屏奴”。本次調查顯示,有些學生已經因為過多地使用智能手機上網而影響了學習、減少了其他的興趣、娛樂和社會活動,具備“屏奴”過度面對屏幕的特征。
2.“屏奴”是不是“網癮”患者
如果“屏奴”上網的動機是為了解決學習或生活中的問題,雖然長時間面對屏幕但上網行為是可控的,不能認為是“網癮”患者。從“網癮”的癥狀標準來說,根據北京軍區總醫院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中“平均每日連續使用網絡時間達到或超過8小時,且已達到或超過3個月”的病程標準,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學校中的“屏奴”并不是“網癮”患者。
如果對照《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中“長期反復使用網絡,使用網絡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這一“網癮”的“癥狀標準”及其具體癥狀表現,則“屏奴”可能具備“網癮”患者的某些心理障礙。本次調查中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上網都是在看電子書、玩游戲、刷微博、購物,基本與學習無關,一些學生甚至出現了無法控制上網欲望、注意力減退等“網癮”心理障礙特點。本文的主要任務就是針對該類因過度上網而出現的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歸因并提出教育對策。
二、“屏奴”的特點
1.存在物質依賴
物質依賴中的物質是指來自于體外并可導致個體產生身體及心理依賴的物質。成為“屏奴”的學生一般都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恒定的學習意志。他們每天對上網的愿望都很強烈,睡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手機漫無目的地上網,睡前如果不玩手機則會睡不著。他們知道過度面對屏幕的危害性后果,但難以控制使用手機上網的欲望。他們依賴上網尋找并享受愉快與滿足的感覺,這種感覺又強化了他們連續性地使用手機上網的渴求。這種現象表明,“屏奴”對智能手機存在一定的物質依賴。
2.認知過程障礙
長時間上網的習慣使“屏奴”在斷網時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戒斷反應,個別人甚至在專業技能訓練中出現感覺減退。“屏奴”由于長期面對屏幕,個別人出現了思維松弛或思維不連貫等思維聯想活動的連貫性障礙。
3.意志行為障礙
“屏奴”對上網的意志活動增強,對學習的意志活動減弱。一些人因通宵上網而導致上課遲到、注意力分散或打瞌睡。他們的學習效率低下,個別人需經補考才能完成學業。
4.社會功能受損
“屏奴”的網絡與現實關系失衡。他們用互聯網的雙向溝通功能來補償在現實中缺失的社會文化關系。在虛擬世界里,“屏奴”可以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可以和網友享受無拘無束交往所帶來的愉悅。在現實生活中,“屏奴”對集體活動、家庭生活和朋友交往產生情感淡漠,個別人因違反紀律或學習成績不好,面對長輩的教育采取破罐破摔的態度,令人感到失望。
三、“屏奴”的歸因
“屏奴”現象的出現除了源于通訊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無限吸引力之外,還有“屏奴”自身的和成長環境的影響等因素。
1.自我意識障礙是形成“屏奴”的內因
一些學生未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學習和生活上缺乏明確的目標,其行為易受偶然動機和本能欲望支配。無線網絡和智能手機相結合所產生的強大功能讓人感受到方便和快樂,對這種感覺的追逐成為催生“屏奴”的一個內因。還有一些學生對自我的評價不恰當,或者過高,或者過低,當他們在生活或學習上碰到挫折時就錯誤地將網絡中的虛擬角色(如游戲中的英雄人物)當成自我,對虛擬角色的追逐成為產生“屏奴”的另一內因。
2.家庭原因是形成“屏奴”的起始因素
一些家長片面地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和物質需求,卻忽視了如何去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片面地重視子女的學習成績和特長的培養,卻忽視了幫助孩子養成負責任的人生態度。一些家長認為子女在幼兒園時期就會用手機打游戲是聰明的行為,但等到這種行為成為習慣并影響學習之后,卻只采用打罵等簡單粗暴而且無效的方式進行教育。學習不良和家長的不當教育導致學生出現青少年適應性障礙,引發行為的紊亂。另外,無休止的吵鬧或父母離婚等家庭不穩定因素會給子女留下難以愈合的心理陰影,他們感到缺乏家庭安全感。青少年在出現適應性障礙或缺乏安全感的情況都會不自覺地想回避現實,他們用智能手機上網找到了替代現實的空間,沉醉于其中并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屏奴”。
3.不正當交友強化了“屏奴”行為
中職生雖然在心理上已趨向于穩定,但仍不成熟、不理智。當學習或情感上出現困惑時,一些學生會上網尋找答案,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受到不良伙伴特別是網友的影響?!敖煺叱?,近墨者黑”,“屏奴”在網絡上也有自己的“好友”群體,也有自己的輿論氛圍,群體之間相互影響,強化了“屏奴”上網的欲望。
四、“屏奴”的教育
對“屏奴”的教育,一方面要根據個體的特點引導其正確認識自我,培養良好的學習意志和行為意志。另一方面應創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屏奴”擺脫對虛擬世界的依賴,回到現實中來。
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屏奴”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長經歷。有的原來接觸社會多、知識面廣;有的原來有較為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有一定特長;有的自我意識比較強,有一定的表現欲。不同的情況要求教育者能及時捕捉不同學生對進步的潛在追求,能發現不同學生的閃光點,依靠各科任教師、優秀學生和家長,有的放矢地創造條件,幫助“屏奴”構建良好的人際環境,為其實現自我的回歸提供依托。
2.文化育人,正確誘導
(1)根據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特點,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營造相互關心、信任和友好的氛圍,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豐富生活和改善學生心理環境的目的,使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2)學校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日常教育計劃之中,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要對出現學習適應性困難和暫時性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及時的干預和幫助。
3.家校聯動,共促成長
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離不開文明、和睦、溫暖的家庭?!捌僚备枰玫礁改?、長輩的尊重和愛護。學校要辦好家長學校,幫助家長確立正確的子女教育觀,使家庭教育由經驗育人向科學育人轉變,由片面注重學習成績向注重提高子女綜合素質轉變,使家庭教育有利于“屏奴”學生的轉變。
綜上所述,“屏奴”現象是高科技時代的產物。“屏奴”不是“網癮”患者,但因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可能引發一定的心理障礙?!捌僚爆F象并不可怕,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正向關懷的角度出發,采取積極的措施,引導他們正確使用智能電子產品和網絡。
參考文獻:
王玲.變態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潮州市職業技術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