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 Town News
三亞政府發紅包了!三亞本地戶籍人口,或連續半年參加醫保的非本地戶籍人員,均可享受360元的物價補貼,惠及約62萬人,總計發放2.2億元。
該向三亞學習的第一點,是“跟民眾談感情”。面對旅游城市的高物價,三亞政府之舉雖杯水車薪,卻還是頗有技巧地表達了“與民分利”的誠意,這跟老板喜歡向員工直接發錢,而不是打到銀行卡上是一個道理。
“歸屬感”是三亞在自我解釋時用到的一個詞。它考慮的不是“富人不該拿補貼”,而是“大家都是三亞人”;它重視的不僅是本地戶口,更是“在三亞工作、繳納保險”的外來人員;它還讓補貼額與社會績效浮動掛鉤,對安撫民意、增加認同感和凝聚力更有作用。
第二點經常容易被忽略—即要建立一套完整、動態更新的居民信息系統。發放紅包是技術活,三亞為此建立了一套“財政綜合直補系統”,不再通過基層單位“轉手”發放,減少了中間環節。正如微信“搶紅包”游戲的目的,其實是讓大家綁定個人銀行卡。在未來,個人信息收集的意義或將大過“紅包”本身。
當然,三亞政府也遭到諸多質疑。“市場價格調控機制已經失靈”、“為什么不對生活日用品減免稅收”時常被提到。但三亞方也解釋了自己的難處:其他方案的操作性不強,效果也不夠好,“我們沒有直接的渠道和法律規定去直接減稅,也不方便做預算”。而政府補貼的平價超市,只是方便了外地游客,并沒有讓上班族享受到好處。
必須看到,發紅包也難以掩蓋的是三亞本身的痼疾:三亞的房價、物價甚至超過一線城市;2009年至2013年,三亞市GDP年均增長14.1%,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7.2%,“儲備了比較大的財力”。然而,三亞城鎮居民2013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5460元,平均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在崗職工工資水平等指標發展,慢于GDP、地方財政收入、旅游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
經濟紅火,政府富了,民眾卻沒有富起來?這是另一個被帶出的問題。 (戴玉)
讀圖∣ Photo

按照1︰1仿制的埃及名勝古跡“獅身人面像”,出現在太行山脈的東側,它是河北長城影視動漫旅游創意園項目的一部分。塑像外面用水泥澆筑,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道具房。它可以作為景觀供游客觀賞,也可以作為電影電視劇的道具,甚至能當屋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