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布斯》3月26日
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正在尋求維護自己的海疆主張。如果認為中國強大之后還會接受其海上邊界的傳統定義的話,那就是單純幼稚。雖然這一點不足為奇,但使得中國的一些鄰國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利益攸關者感到不舒服。今天,中國、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都卷入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南海海域爭奪,菲律賓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啟動了國際仲裁程序。
李光耀指出,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的強國一般不會屈服于國際法院或其他這類機構的裁決。一個復興的中國不會允許它的海疆再度由外部勢力來決定,也不會聽任按照其國力衰弱時確立的規則來裁定。另外,當援引歷史依據時,中國可以指出,早在明朝時期—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和達·伽馬抵達印度之前—就有鄭和下西洋,中國人600年前曾在南海等水域不受挑戰地航行、對途經的各國產生久遠影響的歷史事實。
至于各國為什么突然對南海一些露出水面的巖礁感興趣,除了島嶼上的資源開發,主要是世界上近1/3的貨物需要通過南海運往世界各地,南海問題不僅涉及航行和飛行自由,還涉及和平解決爭端的機制建設,所以,很多國家非常重視。崛起的中國則需要通過宣示領海主權來樹立自己的國際地位。
《國家利益》3~4月號

1999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針對21世紀美國將面臨的恐怖威脅發布了一份具有先見之明的分析報告。報告正確預測,造成大規模傷亡的恐怖主義將會成為美國未來最突出的安全問題之一。幸運的是,這份報告中最驚險的預言“恐怖分子將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還沒有應驗,當年“9·11”恐怖襲擊中,使用的武器設備技術含量就很低。但恐怖組織并沒有放棄追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野心,只不過由于恐怖分子本身固有的限制,他們會發現發出威脅性言論要比實現野心容易些。但在簡單得出結論之前,我們還要謹慎考量恐怖組織對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發的可能性。
《東洋經濟周刊》4月5日

日本各屆內閣對消費稅情有獨鐘,但動了這塊奶酪,政權便會十分不穩定。1979年,大平正芳首相希望導入一般消費稅,結果大選中自民黨失敗。中曾根康弘首相在日本政壇有著絕對的權威,他想過導入銷售稅,但同樣壯志未酬。到了竹下登任首相時,1989年才得以讓消費稅的導入獲得成功,但竹下本人很快就陷入利庫路特丑聞中,最后不得不辭去了首相職位。橋本龍太郎在1997年順利將消費稅稅率從3%提升到了5%,但此時亞洲金融危機到來,調整稅率后的日本,再也沒有拿到高于上一年的稅收,國家財政反而在高稅率下一年不如一年。安倍內閣今年4月抬高了稅率,但不知后事如何。
《經濟學人》3月29日

20世紀初期,機器人在作家和電影制片人的作品里誕生,例如在《機器人總動員》和《終結者》中,它們每次都能非常出色地完成任務。但在現實生活中,機器人由于缺乏靈活性而未能被廣泛運用于生活。隨著硅晶片、數字傳感器和高速寬帶通信等科技的爆發式增長,機器人的性能實現了提升,機器人的研發正在變得容易起來,甚至被視為是頗有前景的投資領域,谷歌、亞馬遜都在押注機器人研發。未來機器人將更多出現在我們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更親密地和人類生活、工作在一起,滿足人類所有需求,例如提供看護服務、使用無人機照看莊稼等等。
《天下》4月2日

服貿爭議掀起巨浪。在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中,臺灣如不積極面對,將會被邊緣化,失去經濟發展動能。以面板為例,臺灣產品都外銷到大陸。臺灣若沒有服貿協議,則要課稅5%,所以臺灣不能關起門來。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稱,任何協議都是取與給,如果取大于給就可以做。服貿協議中,大陸對臺開放80項,是優于WTO規定;臺對大陸開放64項,只有19項是優于WTO,并且這64項早已對其他國家開放,64項中的27項,也已經對大陸開放。截至今年1月底,陸資來臺495件,來自大陸的員工只有264人,創造就業9624人,等于1個大陸員工創造36個臺灣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