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主流的戊戌變法史多源于康、梁“痛說維新家史”,晚晴史研究者茅海建研究戊戌變法10年之后,閱讀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所藏“張之洞檔案”,繼而揭開戊戌變法史實結構的另一面。
有必要談談 “張之洞檔案”的歷史價值。茅海建擷取張之洞作為參照物,正在于張之洞的特點:相對于鼓吹變法圖存的康、梁,張之洞無疑是保守的;可相對于徐桐、倭仁這樣的極端保守勢力,張之洞又是開風氣之先的洋務先行者。維新變法初期,張之洞還對康、梁創辦的強學會慷慨解囊,在救亡圖存這點上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大臣和維新派是相通的。但當張之洞意識到康、梁狂飆突進的政治野心時,封疆大吏的張之洞轉而反對。即便如此,正如本書披露,張對康、梁也是區別對待,以至于光緒24年春保薦經濟特科人選時,張既保舉了其“駐京辦主任”楊銳,又保舉了梁啟超。楊銳是張在京城的心腹耳目,梁此時卻是張政治對手康有為的得意門生,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賢兩種思維同時體現于張之洞這樣的新舊轉型期人物身上。
“外國無官報”,這是張之洞一派反對《時務報》改官報的理由。即使以當下眼光來看,也不無現代政治文明色彩。
“張之洞檔案”透露出歷史的豐滿、立體和復雜,不僅體現在張之洞這類“保守派”的復雜性上,還體現在康、梁“維新派”的陰暗面上。
汪康年因不愿《時務報》淪為康、梁的輿論陣地而和主筆梁啟超產生爭論,以梁退出而告終。吊詭之處在于康、梁的救濟途徑上:康利用御史宋伯魯出面上奏由其代擬的“請將《時務報》改為官報折”。于是光緒帝下旨將《時務報》改為官辦,派康督辦。鼓吹“平權”的康有為終于通過權力將創辦多年、影響巨大的民報變成官報,把庶民喉舌變成政府喉舌,最終達到自己把持的目的。汪康年釜底抽薪再創《昌言報》,康有為致電兩江總督,再次動用權勢治汪以“抗旨不交之罪”,其狠辣、蠻橫和粗暴可見一斑??涤袨檫@樣的人物個性也在客觀上解釋了戊戌變法失敗的必然性。
除了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的個人素質,第五章《張之洞與陳寶箴及湖南維新運動》也足以解釋戊戌變法的失敗。維新派“文膽”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毫不吝嗇地贊賞了陳寶箴湖南巡撫任上對新政不遺余力的推行,頗有引為知己同志之感。事實上,湖南也是戊戌政變后唯一受到懲處與清算的省份。陳寶箴在開埠通商上“以岳州換湘潭”,力推省內鐵路建設以實現流轉上的物盡其用,都體現出其開明通達、高瞻遠矚、靈活機變的能臣一面,但即便如此,其對康有為主張的激進改革仍然保持距離?!拔ㄗ兎ㄊ麦w極為重大,創辦之始,凡綱領、節目、緩急、次第之宜必期斟酌盡善,乃可措置施行。楊銳等四員,雖為有過人之才,然于事變尚須閱歷。”
這封致總理衙門的電文旗幟鮮明地表明了陳對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綁架下的激進變法政策的不滿,斗爭矛頭直指“參與新政”的軍機四章京。即便是對新政選擇性支持和落實的開明官僚陳寶箴,對新政的諸多激進之處尚且不滿如此,其他地方大員可想而知。作為體制內的變革者,陳寶箴巡撫任內實現了新政廣度和力度上所能達到的極致,這種推行是批判而有保留的。即便如此,陳仍然被那拉氏下旨“即行革職、永不敘用”,這種官場逆淘汰在那拉氏死后惡化為“皇族內閣”,摧毀了開明士紳的最后一點希望。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這個意義上,祛魅和解魅是治史者的宿命,茅海建研究“張之洞檔案”的價值也正在于此。

曹衛東 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2月版
1933年納粹政權前后,德國思想界的保守主義知識分子一方面拒絕與希特勒政權合作,另一方面卻又為它在思想層面的合法化提供了智力支持。本書收錄眾多一手文獻,選取多位保守主義革命思潮代表人物的綱領性言論,可為國內認知德國保守主義革命提供最原始資料。

袁珂 校注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年4月版
袁珂(1916~2001),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1946年任職臺灣省編譯館,開始系統化研究中國神話,1949年回到四川,繼續從事文學暨神話學的研究。本書是研究中國上古圖騰社會珍貴史料,初版于1980年,本書以1993年的 “增補修訂本”為基礎再版,又根據袁珂先生的生前遺稿進行了再修訂。

【英】A.V.戴雪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版
戴雪(A.V. Dicey,1835~1922),19世紀英國著名的法學家與史學家。本書研究19世紀英國政治法律變遷與英國各個時期的哲學思潮、輿論思潮之間的深刻關系,是理解19世紀英國政治法律史不可或缺的、充滿洞見的著作。收入12次講座,逐次論述了法律與公共輿論的關系、特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