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6歲剛畢業不久的年輕小伙子,因為找不到工作,只好在街頭擺攤賣蔬菜,但是警察卻三番五次沒收他的營收家當,并且對他態度蠻橫粗暴。小伙子四處投訴,沒有官員理會,漸漸陷入了絕望,最終跑到市長辦公室門口去自焚。小販之死引發了全國震動,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全國各地先后爆發了大規模騷擾。不到一個月,總統便被趕下臺。
在另外一個國家,一個18歲的少年,正午時分走在回家路上,遭遇警察盤問后,發生了沖突,警察開槍,少年身中多槍死亡。事件引發了一連串的抗議活動,并很快升級為騷亂,最后導致當地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實施宵禁,甚至出動國民警衛隊維持治安。事件連續發酵了3個多月,最終涉事警察未被起訴,就在做出不起訴決定的當天,全國各地又爆發了抗議,激起的“民憤”使騷亂蔓延到大半個國家,乃至機場停飛,總統出面發表講話。
一個年輕人的死亡,在兩個不同的國家分別引發了騷亂。前一個國家是突尼斯,后一個國家是美國。騷擾發生時,時任突尼斯總統已經連續執政20多年,法治狀況非常糟糕,民眾權利得不到根本維護,執法隊伍專斷粗暴,糾紛無處解決,正義無處伸張,小販之死最終點燃了積蓄已久的民憤,最終導致了政體崩潰。
美國卻恰恰相反,很多方面都堪稱法治的典范。這位18歲少年叫布朗,是黑人,案件發生在密蘇里州的弗格森鎮,因此被稱為“弗格森案”。此案發生后,美國的法治機器開足馬力,幾乎每個配件都沒有閑著。正當程序得到了保證,案件的幾乎所有細節都在媒體上和大陪審團面前反復呈現,沒有什么聲音被埋沒。但是很多民眾(尤其是黑人)卻仍然不滿意案件處置的結果。
兩個制度背景完全不同的國家,卻同樣因為一個年輕人的死亡而引發了騷亂。將兩個明顯不同的國家放在一起比較,顯得不太合理。例如兩個國家騷亂的后果就完全不一樣,目力所及,美國示威和抗議民眾并沒有要求領導人下臺,充其量是密蘇里州的一個議員發微博要求州長下跪謝罪,這可以解讀為美國制度在維護政體穩定上的“優越性”。但如果僅僅討論法治能否避免騷亂這個話題,這種比較就顯得有意義了—結論很簡單,法治無法避免騷亂。
在一些情況下,法治并不能彌合分歧,撫平爭議,解決糾紛,實現每個人的正義。這正是法治內在的局限性,法治并不是萬能的。它的運轉情況如何,取決于它所處的政治、文化、社會和經濟環境。它或許可以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卻無法影響個人的精神世界,也無法消除個人和族群在歷史和生物學上的不平等。
但是法治具有局限性這個事實不能成為我們質疑乃至反對法治的理由。不能因為法治對個案處理的結果可能引發騷亂就使用政治決斷或是其他辦法取代法治方法,也不能只在法治保護你的利益時支持它,而在法治給你帶來麻煩時就反對它。
著名法學家朗富勒說過,在一個完美的世界里,獅子溫順地躺在天使腳下,所有社會成員都是明智的,物質資源充沛豐富,一切都是和諧平順的,在這樣的世界里,法治顯然是多余的。但是這樣的世界只存在天堂中,而不是在現實里。正因為沒有哪個社會是和諧的,法治才成為一個值得追求的價值,又因為法治無法根本上消除不和諧,所以僅僅追求法治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