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告別2元時代”。雖是漲價,但也十分克制。上海等距離10公里加價,廣州最長加價距離為8公里,北京地鐵此次則選擇了“6公里加價1元”、“到20公里加價1元”的國內最長加價距離,并保留了低至5折的優惠。根據報道進行推算,公共財政仍然負擔著50%~62%的成本。而在調價之前,北京地鐵已經持續虧損多年,2007~2013年間,北京市政府對北京地鐵公司的補貼高達221億元。
北京通過政府補貼壓低各項生活成本的方法曾經受到一定質疑,一是用一刀切的補貼進行調控,其結果可能是擁擠和無序。報道顯示,2014年7月以來,工作日北京地鐵日均客流量已經突破1000萬人次—相當于整個葡萄牙的人口。二是這種人為的“供養”是否真正有利于提高各項公共服務的水平?地鐵公司長期虧損,抬頭等著政府的補助過日子,這種“供養關系”是否能激發其提升和革新?三是北京基于特殊的政治地位,一直坐擁諸多資源,這些“補貼式管理”的錢財是否最終還是全國人民埋單?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實:“補貼式管理”在“維穩”方面作用更大,它暫緩了民眾的不滿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也掩蓋了政府的城市治理不力問題。交通擁擠不僅僅是交通問題,還有城市的設計規劃隱患、房價成本過高等等綜合因素在起作用,一招“低價地鐵”只是在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對頑疾進行“局部麻醉”。
北京真正應該告別的是“廉價的供養”,告別無差別的簡易補助方式,告別對“治理無力”的低價賠償。這種廉價的供養,最終的結果是生活水平的整體質量降低,大家生活在一種無差別的低水平服務之中。而政府大包大攬的最大作用就是臨時緩解矛盾、左右不得罪人,對于人的激勵、問題的解決沒有更大的作用,反而降低了相關企業的積極性。
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鼓勵、營造環境,而不是大包大攬,卻從不對本質問題大膽揮刀。低價地鐵,對應的是低價收入。政府不應該習慣于用行政補貼降低民眾日常支出,而應該想辦法用市場思維激發民眾創造力、增加民眾收入,讓民眾全都有錢買到好的服務。這才是關鍵問題。 (戴玉)

11月27日15時左右,南寧市江南區一超市發生砍人事件。嫌疑人周某因購物糾紛,與超市員工爭執后持刀傷人,被警方當場抓獲。事件造成9人受傷,其中兩人傷勢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