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放緩的態勢并未止步,10月中國制造業PMI再次走弱,由9月的51.1%下降到50.8%,為今年5月份以來的新低。投資和消費增速雙雙下滑,凸顯內需的疲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然放緩至2001年12月以來的新低。10月社會零售數據已經連續5個月放緩,社會消費增速創2006年3月以來新低;10月CPI仍在“1時代徘徊”,全年通脹水平溫和的市場預期正在變成現實。而外部經濟方面,歐元區經濟整體仍疲弱、日本再次陷入衰退、原油價格跌跌不休、俄羅斯金融危機或爆發,全球經濟面臨第二波危機襲來的警報正在拉響。
正是如此局面,定向版擴內需橫空出世。10月份以來,國務院共召開5次常務會議,每次會議都有穩投資或促消費的政策出臺。國務院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4個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意見,分別涉及內貿流通、體育消費、科技服務業和進口。毫無疑問,擴內需是為穩增長,穩增長是為經濟轉型升級護航。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有十幾個季度連續低于過去35年平均水平,但經濟低迷并不可怕,這是中國經濟轉型有意而為之的主動減速。有消息稱,中國將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討論下調2015年經濟增速目標已成定局,具體數字還未定,但7%的建議目前居主流。
中國經濟減速的背后,經濟發展模式也正在出現積極轉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如此定調中國經濟走勢:“當前,中國經濟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城鎮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收入、企業效益、財政收入平穩增長。更重要的是,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服務業增長勢頭顯著,內需不斷擴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闡述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3個不同于過去30年的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后,是政府新一輪擴內需的轉型升級。一是投資開始轉向重視有效投資,發改委已明確了將重大工程建設作為定向調控的重要抓手。二是消費被賦予更大的增長預期,根據尼爾森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新鮮出爐的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連續4個季度維持在111的歷史高點,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98點。三是消費政策刺激轉型定向精致,培育新興消費、激發潛在消費,例如加快物聯網、旅游、養老健康、家政消費等新業態發展。
與中國經濟新常態相伴的是,當前房地產市場也將步入變局新常態—樓市價格大漲難、大跌也難,利空下糾結的房地產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房地產市場賺快錢的日子難再。此前,地方政府救市潮持續蔓延,各地各種松綁版本輪番上演;華人首富李嘉誠通過拋售手中資產,累計套現金額已超過800億元人民幣。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環比下跌0.8%,雖然跌幅比9月略有收窄,但這已是連續第6個月下跌,70個城市中有67個城市價格同比下滑,樓市持續降溫趨勢進一步得到加強。
當前中國經濟下滑與房地產市場的拖累密不可分,畢竟房地產行業產值占到了中國GDP的1/4。今年房地產市場放緩對汽車、水泥等多種商品的銷售構成沖擊。但數據顯示,今年7月以來,全國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呈逐月回升的態勢,10月以來的交易量提升更為明顯。近期,北京部分房地產企業召開內部會議,傳達“漲價令”,最快從下個月就開始做出價格調整。在其他一些熱點城市,優惠減少、價格上調的情況已初現端倪。11月19日中民投248億底價攬上海地王,刷新今年土地出讓總價紀錄,住宅單價將超10萬元。中民投的注冊資本為500億元,現在拿出一半押寶房地產,不免讓市場有更多的遐想。
實際上,定向版擴內需給了房地產回穩空間。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時隔5年再提“穩住房消費”,釋放房地產市場托底內需的信號。11月22日,央行時隔28個月之后意外降息,堅持“不降息不降準”的前提終于被打破,給樓市帶來利好。在此背后,機構打新致使上交所國債逆回購利率飆漲,市場資金緊張,機構打新致使上交所國債逆回購利率早盤飆漲。不過,貨幣政策不可能再大肆放水,商業銀行惜貸情緒明顯,難以與房地產共振。在此背后,2014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繼續“雙升”,其中不良貸款余額為766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725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16%,較上季末上升0.09個百分點。
針對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央行此前采取“只做不說”的方式為擴內需提供了資金保障。央行日前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證實9月和10月央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向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較大規模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分別投放基礎貨幣5000億元和2695億元。近日又有媒體報道,央行擬向江浙城商行注入數百億,支持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當然,與以往不同的是,貨幣政策定向操作已成為新常態。除了維持定向寬松的貨幣環境外,中央正在聚焦解決融資難問題。在7、8月份發布融資國十條后,國務院11月19日又推出了新的融資十條。
在消費金融方面,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也備受市場關注。京東近日發布了消費金融戰略并推出了其第二款“白條”產品,這是繼今年2月上線面向個人用戶的信用支付產品“白條”后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再次推進。無獨有偶,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大佬也在發力消費金融。9月21日,百度金融攜手信托行業大佬中信信托、中影股份及德恒律所聯合推出“百發有戲”電影大眾消費互聯網服務平臺,探索“消費眾籌+電影+信托”的全新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
顯然,消費信貸這片藍海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路上的“高地”,裝修貸款、汽車分期付款等消費金融領域都將是互聯網企業角逐的下一個戰場。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新將為包括消費信貸在內的互聯網消費經濟帶來新的發展動力。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交易規模將突破160億元,增速超過170%。網絡消費顯示了巨大的潛力。有機構稱,今年網絡銷售額將突破2.7萬億。而剛剛過去的天貓“雙十一”一天571億的天量成交遠遠地超過了美國整個黑色星期五,中國購物狂歡節已擴大至全球。事實上,從2009年到2014年,“雙十一”從一個簡單的電商促銷日,變成了一年一度全球消費者的購物狂歡和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習和練兵。在移動互聯、金融行業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推動下,互聯網金融已經開始從概念期逐步滲透到廣大用戶的生活中,消費信貸也有望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