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窄率低于60%可保守治療
“很多腦中風發作起病看似在腦內,其實禍根在頸部。現在,約有半數的腦中風是由頸動脈狹窄造成的。當患者被告知病情后,很多人希望通過藥物進行保守治療,但最終選擇哪種治療方式,還是取決于頸動脈狹窄的程度。”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李少一說,當頸動脈狹窄低于60%時,患者可以選擇服藥來保守治療。藥物治療的基本方法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和降脂治療,如常規服用阿司匹林和立普妥。需要提示大家的是,這些藥物可能會增加胃腸道潰瘍病出血的風險及給肝功能帶來一定損害等,所以病人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藥并需注意定期隨訪,檢查肝功等,如果有異常,就要改用其它藥物。
另外,很多老年朋友“迷信”中藥,認為中藥安全、無副作用,于是自行在家中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藥。李主任強調,選擇中成藥一定要謹慎,如果掌握不好用藥劑量,過度地活血化瘀容易誘發出血性疾病,所以老年朋友們一定要遵醫囑服用。
如何選擇手術方式
除了服藥之外,嚴重頸動脈狹窄就要依靠手術治療了。在美國及歐洲的卒中防治指南中,給出了明確的手術指征:頸動脈狹窄≥60%且有癥狀者(如單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短暫腦缺血等)、頸動脈狹窄≥70%且無癥狀者。
據李主任介紹,目前手術干預頸動脈狹窄主要有頸動脈剝脫術和支架介入術兩種。一般來說,頸動脈極重度狹窄、斑塊鈣化、重度狹窄的軟斑塊,選擇剝脫術更有優勢,除上述三種情況外,選擇支架介入和剝脫術都可以。很多患者會問,支架介入和剝脫術到底哪個更好?其實它們各有利弊。簡單來說,就創傷度而言,支架介入更具微創性,而就再狹窄率而言,剝脫術發生率較低。但最終選擇哪種手術方式,還需要醫生對患者的身體素質進行謹慎、綜合地考量后再決定。
控制“三高”才是防治關鍵
“臨床我遇到很多患者,他們把注意力過度集中在頸動脈狹窄上,而忽略了自身基礎疾病的治療。其實,不論是吃藥、還是手術,都是疾病發生之后的補救措施,大家一定要記住,頸動脈狹窄禍起‘三高’,只有有效地控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才是防治該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李主任最后提醒大家,4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伴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長期吸煙、肥胖的高危人群,在每年的常規體檢中,最好加入頸動脈超聲這一項檢查。對于已經患病的朋友,建議每三個月做一次頸部血管超聲,追蹤斑塊的大小及穩定情況。同時,最好再做一個心血管超聲檢查,查看冠狀動脈有無狹窄,并及時咨詢醫師,調整藥物,以控制病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