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愛笑會議室》登上熒屏整4年。從綜藝節目的一個板塊,到一檔獨立的綜藝節目,及至踏上湖南衛視平臺,《愛笑會議室》在四年時間內,實現了三次飛躍。
這檔節目滋養了中國首個近景喜劇表演團隊,經典作品《西班牙情歌》《試戲》系列,《決斗》系列,《東方三俠》系列,引發年輕人追捧,開辟了電視喜劇節目新的表演形式。去年末今年初喜劇浪潮席卷電視熒屏,“愛笑”團隊成為衛視爭搶的香餑餑。
風光之下有風浪,元老級成員紛紛離隊、創意枯竭、作品被抄襲、資金短缺等都考驗著團隊生命力。“愛笑”團隊作為國內較為成熟的喜劇創作表演團體,它的成績和困境正是當下喜劇類節目的縮影。
四年三平臺
2010年5月8日,《愛笑會議室》在遼寧衛視首秀。作為戴軍和謝楠主持的節目《誰是主角》中的一個板塊,“愛笑”的形式是表演小品逗樂嘉賓。《誰是主角》由北京瑜楊偉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制作。最初的《愛笑會議室》搞笑手法簡單粗暴,履行自己作為環節的功能,目的只有一個——逗笑嘉賓。北京瑜楊偉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愛笑會議室創始人張未稱,一開始沒想那么多,要走什么路線也未確定。被粉絲奉為經典的小品段子如“模仿易中天”“反串日本藝妓”“力與美”等,搞笑技巧都是“從A到B簡單一步”。
2011年1月20日,因遼寧衛視政策調整,《愛笑會議室》結束了在遼寧衛視的播出。不到一年時間,該環節影響力已超過了《誰是主角》節目本身,“表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和增長力”,受到網絡人群的高度關注。“我們做了一個大家想看的東西,既然大家喜歡,為什么我們不繼續做下去呢。”初步的成功讓“愛笑”團隊有了謀求更大發展的想法,決意擴充環節,把《愛笑會議室》打造成獨立的綜藝節目。
此際,自《本山快樂營》起主打歡笑、需要喜劇節目的黑龍江衛視與“愛笑”團隊達成一致,《愛笑會議室》整體移師到黑龍江衛視。2011年6月22日,作為一檔獨立節目的《愛笑會議室》在黑龍江衛視首播,節目擴充為80—90分鐘。平臺變更后,“愛笑”團隊開始改變以前簡單粗暴的創作手法,研究如何搞笑,根據收視曲線、收視成績不斷總結、調整。
黑龍江衛視對這檔節目表示出足夠重視,轟炸式的播出,讓“愛笑”粉絲翻倍增長。遼寧衛視讓觀眾注意到《愛笑會議室》,黑龍江衛視讓更多同行關注《愛笑會議室》。“愛笑”演員作為嘉賓出現在《天天向上》《穿越火線》《正大綜藝》等節目中,也為一些節目創作劇本。
2014年2月,瑜楊偉業與黑龍江衛視合作到期,“愛笑兄弟”踏上湖南衛視的舞臺。“我們希望精益求精,注意力集中。同時做兩個電視臺的節目,當然利潤更多,但我們不以此為第一位。如果做好了,利益自然會來。”張未說。
2014年, “愛笑”團隊與湖南衛視聯手推出了《我們都愛笑》。《我們都愛笑》制片人劉建立介紹,“愛笑”團隊負責內容創作和表演,湖南衛視負責包裝和播出,雙方優勢互補。
“愛笑”團隊是靠內容殺進湖南衛視的“第一人”,“選擇湖南衛視是有原因的,我們的內容受年輕人喜歡,湖南衛視是受眾最年輕的平臺。掙錢不是目的,合適才是王道。”《我們都愛笑》依然保留著“愛笑”的經典形式——段子加道具的夸張表演,但多了明星和湖南衛視主持人的助力。節目名稱和形式都是經過多番研究討論、樣片錄制才最終確定。
不急功近利
四年內的三級跳躍,張未反復強調,成功的原因是團隊的功利性不強,把事情做成功是首位的。他透露,“愛笑”品牌運作4年來,一直介于盈利與不盈利之間。“如果單純為了掙錢,這個項目堅持不了這么長時間。”
“每個做節目的人都想做一檔有影響力的節目,被觀眾認可。”張未說,團隊后來發展順利,得益于這樣的思路,不急功近利。今年喜劇市場大火,人才的爭奪競爭激烈。幾乎已播、在播的所有喜劇類節目,都與“愛笑”有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觸。
“愛笑”花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培養演員,“這是個笨功夫。為什么今年喜劇節目大火卻沒有人才,原因在于沒有人樂意去養人。”“愛笑”的演員有喜劇學院剛畢業的大學生,有入行幾年的演員,還有公司的員工,也有張未的朋友,他們都不是成熟的喜劇演員,其中最好條件的就是演過話劇,喜劇表演幾乎可以說“都是從零起步”。“愛笑”的演員在上臺之前已經在團隊里待了一年至一年半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老演員要費很大的功夫言傳身教帶新人。“但大家都要求速成,上來就能用,這個很難。”
遼寧衛視時期,作為節目的一個環節,《愛笑會議室》的創作狀態最輕松。到黑龍江衛視成為一個獨立節目后,強度增加120%。這檔周播節目,每一期的籌備時間最長是五天。瑜楊偉業的辦公室到處都是沙發和上下鋪,因經常熬夜,團隊成員很多就睡在公司。公司還專門定做了很多厚海綿墊子,平時堆起來,晚上排練廳是大宿舍,海綿墊子往地上一鋪就可以睡覺。
轉戰湖南衛視后,《我們都愛笑》在長沙錄制。“愛笑”團隊兩三周去一次長沙,二三十人過去待五到七天,完成兩三期節目的錄制。不去長沙的日子,團隊就在公司創作排練。“愛笑”現在還是集體創作模式,導演、編劇、演員共同創作。遼寧衛視時期,“愛笑”團隊有十幾個演員,幾個編導,總人數在20人以下。現在,團隊人數增加至50人,演員擴充至26人,團隊以80后為主。張未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智慧的頭腦”加入進來,“創作人才當然是越多越好”。
元老成員離隊
平臺升級、團隊成熟的過程中,“愛笑”團隊不斷“人來”“人往”。如今的“愛笑兄妹”只保留了肖旭等幾位元老,張子棟、修睿、崔志佳、喬杉、張一鳴等高人氣的演員都離開了“愛笑”。愛奇藝最新推出的情景喜劇《廢柴兄弟》,主演之一就是修睿,愛奇藝打出的宣傳口號是“愛笑”一哥。
對于人員的流失,張未解釋,有人走是因為愛笑的強度太大,有人是因為回報不如預期多。“我們公司在經濟上盡了最大努力,毫不夸張地說,自從有了這個節目,全公司包括老板在內,拿錢最多的是演員。”人員的流動被張未視作團隊成長過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他承認瑜楊偉業在管理層面上還欠缺經驗。
“很多人走了,慶幸的是,更多的人加入進來。”目前,“愛笑”依然是老帶新的培養機制,“老演員”的表演機會更多一些,團隊當中的明星成員更多要靠自己努力表現而非包裝。
“愛笑”團隊一樣面臨著創作枯竭的問題。不少眼尖的觀眾發現,《我們都愛笑》表演的不少小品是《愛笑會議室》的經典段子,演員換成湖南衛視的主持人,他們不適應。
瑜楊偉業沒有一套激勵或考核的標準,張未認為這對喜劇創作來說并不管用,“靈感不是逼出來的”。“愛笑”團隊實行的是事后獎勵,以結果而論,對當月最優秀的作品給予獎勵。
成立于2004年的瑜楊偉業,現在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我們都愛笑》上。之前公司有很多檔節目,各種類型都有涉獵,還曾有過紀錄片部門,后來這些節目和部門全部拿掉,只剩《我們都愛笑》。張未認為,現在的電視競爭太激烈,專注于一件事情都未必能做好,把精力分散到許多事情上更是難以成事。“我們不是超大規模的公司,我們希望自己的團隊更純粹一些。”對于成立至今已十個年頭的瑜楊偉業來說,提供更多的喜劇內容和喜劇人才,是它努力的方向。“現在比較自豪的是更有經驗。”
采訪進行到晚上9點,兩個小時內,隔壁排練廳的歌聲一直沒有停止,張未說演員正在排練。北京蓮花池西里華寶公寓的7層,是“愛笑”大本營的所在,公司24小時有人排練,張未的工作時間從中午開始,直到半夜。
高投入高回報
熒屏一季度的數檔喜劇節目中,張未都發現了眼熟的段子小品。“喜劇節目明著抄,暗著借用”是無奈的現狀。“好東西一出來就被剽竊了,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愛笑”的創作也有借鑒,張未說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愛笑的借鑒不是生搬硬套,過程更像是學習,研究哪個段子在哪個點上讓人發笑,把原因弄明白后,再想類似的段子。模仿的比例非常低,大概5%”。“愛笑”前核心成員張子棟曾介紹過如何從鋼鐵俠中吸收靈感,真正的鋼鐵俠是高富帥,裝備拉風,但在“愛笑”舞臺上,布景簡單,服裝粗陋,屌絲演員一本正經的演繹恰能制造最大的笑點。
很多衛視上馬喜劇類節目,認為這類節目低投入高回報。張未則認為,相比其他日常節目,喜劇類節目應當是高投入高回報。模式化的節目,模式有了,其他方面的投入就會降低。但喜劇節目是持續性的腦力投入,模式不是最重要的,最值錢的是腦力。
所謂的高投入是相對的,與大型季播節目相比,喜劇類節目的投入仍屬“輕量級”。市場的火熱,吸引了更多人來分一杯羹。作為喜劇類節目的先行者,張未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體育運動若想出成績,首先基數要大,實力不濟自然被淘汰,潛在的人才則會被挖掘。喜劇節目和人才競爭的結果是觀眾的福分,大浪淘沙后,能涌現出更多優秀的喜劇作品和人才。
《愛笑會議室》2013年進入小劇場,去年首輪演出在楓藍劇場,演了24場,22場售票,2場免費。售票場創造了北京小話劇舞臺的奇跡,楓藍劇場上一出戲的最高票房是7000元,《愛笑會議室》的平均票房是30000元。小劇場演出的是《愛笑會議室》優秀作品展播,觀眾對內容都已熟悉,但仍愿意來小劇場觀看,有粉絲跟了21場。小劇場演出對“愛笑”還有其他作用,如有些作品需要預演,看包袱能否抖響,新演員也需要跟觀眾面對面的機會。
小劇場將會成為“愛笑”的常規項目,張未腦中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但精力略有不足。因播出效果好,《我們都愛笑》由季播改為周播,小劇場的計劃被延后了。
在團隊目前的規劃中,“愛笑”不會因為尺度不同,出現劇場和電視兩個版本。“愛笑”團隊認為幽不幽默,能不能讓觀眾笑,并不在尺度上。張未自認,這也是“愛笑”和其他團隊最大的不同。他說,“尺度并不制約發展”。“愛笑”還計劃和視頻網站合作情景劇,資金目前是團隊壯大發展最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