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中下旬的北京屬于電影。2014年4月16日至4月23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作為近年來國際電影節中最受關注的一支新軍,今年是北京電影節第四次舉辦。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在“三把火”之后的第四個年頭,北京電影節也開始面臨更多挑戰。
本屆北京電影節進展平穩,不少板塊在細節層面都有所進步,例如項目創投,入圍項目的數量和品質都明顯勝過前幾年。放映環節同樣較前幾屆為佳。也有更多國產、合拍新片選擇在北京電影節平臺上舉行新聞發布等宣傳活動,這對于電影節的長遠發展相當有益。
應該說,經過前三屆的積累,北京電影節的平臺格局已基本搭建完成,活動設置已具有一定覆蓋度,符合國際標準的各常規單元也均已齊備。各路業內人士和相關媒體已漸漸習慣了這個在上半年密集的電影節日程中最新加入的活動,正如電影節開幕時一家網絡媒體在報道中的戲言:清明和五一之間的距離,因北京電影節的舉辦而再一次延長。
“習慣”之后,才是挑戰真正開始之時。如果把電影節的經營比作一場國際象棋棋局的話,平臺搭建完成只是擺出了開局,接下來曠日持久的中局才是制勝關鍵。對于觀眾來說,電影節是個風光無限的秀場,但對主辦方而言,電影節這場“秀”絕對是場持久戰。套用《一代宗師》里的一句臺詞來說:明星、紅毯這些大眾所熱衷的焦點是電影節的“面子”,而支撐其長治久安的則是對業界實際交流、交易的促進,對新生力量的扶持推介等專業層面的“里子”。
“面子”或可憑短期內的資源優勢一蹴而就,而“里子”只能文火慢燉,幾十年如一日——當前國際范圍上的一線電影節,除了天時地利的風云際會,其活動自身也最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持續積累。因此對于北京電影節來說,在經歷了開頭三把火的光鮮亮麗之后,當前或許是時候冷靜下來了,其本身也需要某種祛魅——相比眼前的種種繁華和對單純數據的迷戀,電影節需要把更多精力轉向“內功”的修煉,需要進一步找到并提煉出自身特色,這才是真正的著眼長遠,正所謂:“剛柔相濟,方得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