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劉強東的京東上市了,很火的自媒體“邏輯思維”的兩個核心人物羅振宇和申音分手了。
一大一小兩件事情,體量、行業、商業模型均風馬牛不相及,但從“用戶”角度觀察,能發現些有意思的點。
京東的路演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京東的核心優勢是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其用戶體驗,通過商品、價格、服務持續吸引用戶的能力,在同類企業中優勢不小,比如訂單處理速度、“最后一公里”策略、售后服務。這一切都圍繞用戶展開,反過來又對維護、發展用戶形成了支撐。零售業,不管是傳統的還是電商,其基因里的“用戶”編碼非常突出,在移動互聯網和用戶時代,只要找到匹配、高效的支撐系統,比如物流體系、大數據體系、客服體系等等,這個“編碼”的戰略價值可以迅速放大。劉強東從中關村擺攤升級到電商品牌,很關鍵的一點是為這些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邏輯思維”顯然對“用戶”有不一樣的界定。“邏輯思維”雖然通過會員招募入賬千萬,創造了一個小小的自媒體運營的奇跡,但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賣點并不是會員收費——據說“邏輯思維”之前接觸風投時,以“200萬用戶社群”概念獲得過億估值。但這種“用戶”很難具化,更別說像電商那樣通過用戶行為和習慣的數據分析,做到針對個人的服務和產品推送。有評論分析,邏輯思維在內容和模式上存在兩大缺陷,“純媒體的價值黏性不足、對象(用戶)的不確定性”,可謂中肯。而這種不確定性,會直接動搖其內容驅動營銷的模式基礎。
很明顯,京東和“邏輯思維”對用戶的“畫像”完全不同。一個是具體的,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從解決一個個實際體驗問題入手,反過來構筑用戶生態。一個是高蹈于上,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微信平臺爆發增長的紅利成長起來的。
由之延展:傳媒機構在規劃新媒體戰略時,要警惕掉入“邏輯思維”陷阱——有用戶的量,但難以“畫像”。或者有量而不能使之形成有某種共性的社群。互聯網思維很性感,但獲取、黏住用戶需要切實的產品和優質的用戶體驗。有了這些,才能形成有效的用戶數據庫,形成用戶畫像,真正認識“用戶”。